1958年夏天,汪曾祺被下放到张家口农村劳动。临走之前,他给妻子留下一张纸条,妻子施松卿回家后看到纸条上的留言,顿时泪如雨下。
汪曾祺于1920年3月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39年夏,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同年,大汪曾祺2岁的施松卿,也考入了这所大学,先读物理系,后读西语系。
虽然在同一所大学里读书,但所学专业不同,再因施松卿身体有病休学一年,两人并没有什么交集。
1944年,汪曾祺大学毕业后,到昆明北郊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施松卿大学毕业后,也到了这所“中国建设中学”任教,从此,和汪曾祺成为了同事。
两人在联大读书时虽不认识,却也对对方情况有所耳闻。汪曾祺听说过,西语系有个女生,性格温和善良,长得清秀漂亮。而施松卿在大学时因为读过汪曾祺所办的刊物和写的小说、散文而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
施松卿虽然大学读的是西语专业,但上高中时就喜欢文学,还曾获得过香港国文比赛的第一名,这就对汪曾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两人成为同事期间,便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在一次吃饭聊天时,施松卿把自己的读后感当面说给汪曾祺听,汪曾祺听后,异常激动和兴奋,迅即产生了喜遇知音之感。
汪曾祺与施松卿
两人相见恨晚,爱情之花也就随着接触的增多而悄然绽放。
在校园里,她们经常手拉着手,甜言蜜语,结伴而行,树荫下、溪水边都留下了他们美丽的身影。
两人的相处异常甜美,汪曾祺在创作时还情不自禁地将心爱的施松卿写入作品之中。
1949年5月,汪曾祺和施松卿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婚后的日子里,汪曾祺最爱去菜市场买菜。买菜回家后,戴上围裙,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洗菜做饭,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妻子的关怀都融进了每一道饭菜里。
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有不顺,他们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常常与苦难相依相伴。
1958年,汪曾祺孤身一人离开北京去张家口劳动改造,临行前,他给施松卿写了一张纸条:“松卿,等我4年!”施松卿回家后看到留言,大哭不止。
后来,在文革期间,汪曾祺又被发配到偏远的马铃墓研究站。
尽管两人相距甚远,但他们不离不弃,患难与共,没有因为距离而心生隔阂。
汪曾祺每天都要扛粮食,砌猪圈、刨猪粪,别人都苦不堪言,但他没有一丝抱怨。施松卿领着3个幼小的孩子艰难生活,还不断地给汪曾祺寄去稿纸和毛笔,让其写作和画画。
汪曾祺与施松卿
夫妻俩虽然聚少离多,但彼此牵挂。
有一次,汪曾祺在坝上采到了一个大蘑菇,自己不舍得吃,便带回宿舍晒干,精心储存,等到过年能回家时给家人做一道鲜美的蘑菇汤。
而施松卿为了让丈夫掌握时间,在汪曾祺去沙岭子的时候,在家里积蓄不多的情况下,执意买了一块手表让丈夫戴在手上。
平反以后,汪曾祺和施松卿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平常生活的日子里,夫妻二人偶尔也有争吵,但越吵感情越加深厚。
岁月催人老。1997年5月,汪曾祺因病去世,享年77岁。仅仅一年时间,施松卿随他而去,享年80岁。一对恩爱夫妻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关于爱情,汪曾祺曾经这样写道:“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术,不是商品,不是演出,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
这就是汪曾祺对于爱情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一些表面功夫,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钟情。
真正的爱就是这样,钟情,专一,陪伴。
爱情永远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