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有多乱?自古以来最疯狂的动乱,后来是如何被平定的

熊宇澄来了 2025-03-17 17:34:07

世人皆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却不知这场动乱竟出现在大唐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大唐,国力空前强盛,疆域辽阔,百姓安居乐业。可谁能想到,一场足以改变王朝命运的叛乱,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爆发了。

这场叛乱持续了整整八年,让繁华的帝国瞬间支离破碎。史书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百万人口,到最后竟只剩下数万人!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场叛乱不是因为天灾人祸,也不是因为民不聊生,而是源于一个受尽皇恩的"宠臣"——安禄山。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备受皇帝宠信的大将,竟敢公然造反?

【一、奸臣当 道: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

说起李林甫和杨国忠,在唐朝可谓是臭名昭著。这两位奸臣在朝堂上翻云覆雨,上蒙蔽圣听,下祸害百姓,着实让大唐元气大伤。

世人都说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主,此话一点不假。这位"口蜜腹剑相"在朝为官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见了皇帝,便说尽奉承话;见了大臣,又是另一番嘴脸。

有趣的是,李林甫当上宰相可不是靠真才实学。他最擅长的本事,就是察言观色。当时朝中有个能臣张九龄,直言敢谏,常为百姓请命。可李林甫却看出了唐玄宗日渐骄纵的性子,专挑皇帝爱听的话说。

有一回,唐玄宗想要罢黜太子。张九龄当殿直谏:"皇上,废立太子乃国家大事,还请三思!"李林甫却在背地里对唐玄宗说:"皇上乃一国之君,废立太子本是家事,何须听他人意见?"

这一番话,可不就正说到唐玄宗心坎里去了?不出半年,张九龄就被贬到岭南去了。

李林甫深知自己没什么真才实学,就怕有能人来抢他的权位。于是他四处物色"合适"的人选,这不就让他发现了杨国忠。

这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本是个商人出身。他靠着走后门,一路升到了宰相之位。杨国忠做事毫无章法,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就处置大臣。

有一回,杨国忠看不惯兵部侍郎王擎,就说王擎心怀不轨。结果王擎被贬到岭南,一路上受尽了折磨。后来查明真相,王擎是被冤枉的,可人都已经去世了。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杨国忠还喜欢打着皇帝的旗号敛财。他经常派人到各地收刮民财,说是皇帝要建新宫殿,可那钱财都进了他的腰包。

这样一对奸臣在朝中横行霸道,搞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少大臣上书弹劾,可到了唐玄宗手中都被李林甫和杨国忠给扣下了。

时人有诗云:"海内纷纷皆闵闵,人人尽怨李与杨。"可见当时百官对这两个奸臣是何等痛恨。可他们仍在朝中大权独揽,甚至还想方设法排挤其他大臣,为祸朝野。

边疆将领们对这两个奸臣尤为不满。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可朝中却被这样两个人把持,军饷粮草常常被克扣,将士们怨声载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天宝十四年,终于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二、盛世危机:从开元盛世到天宝末年的暗流涌动】

世人常说"盛世危机",可谁能想到堂堂大唐,在最繁盛的时候反而出了这么大的事?要说这事,还得从开元盛世说起。

开元年间的大唐,可谓是繁华至极。那时的长安城里,胡商云集,异国使节络绎不绝。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色铺子里的货物琳琅满目。街边酒楼里,南来北往的商人高谈阔论,一派盛世景象。

可就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动。那时候,朝廷为了管理边疆,特设了节度使一职。起初,节度使只管军事,可渐渐地,他们连民政、财政都管起来了。

有个叫王忠嗣的节度使,在河西一带威名赫赫。他带兵打仗本事大,可就是不懂得讨好朝中大臣。有一回,他率军大败吐蕃,却被李林甫说成是"骄傲自满",结果被贬到了岭南。

王忠嗣的遭遇,让其他节度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暗暗琢磨:光有本事不行,还得会来事儿。于是乎,一些节度使开始四处送礼,讨好朝中权贵。

这不,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就是个中高手。他每年都要派人给杨国忠送上大批珍宝,还时常给唐玄宗进献胡人奇珍。渐渐地,他就成了朝中的红人。

可这繁华的长安城里,百姓的日子却越发不好过了。那些地主豪强,仗着有权有势,不断兼并土地。穷苦百姓失去了田地,只好流离失所,四处讨生活。

更让人气愤的是,朝廷里的官员们只顾着享乐,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府库空虚了,就加重赋税;钱不够花了,就发行新钱币。结果物价飞涨,百姓们叫苦连天。

有个叫裴耀卿的大臣看不下去了,上书说:"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缴税?"可这样的话,在当时的长安城里就跟耳旁风似的,根本没人理会。

天宝年间的长安城,表面上到处张灯结彩,可暗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城里的达官贵人们在开宴赏花,可城外的百姓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府库空虚了,就去刮地皮;边关告急了,就派人去收买。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天宝十四年,终于酿成了大祸。那一年冬天,安禄山率军南下,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盛世,顷刻间就土崩瓦解了。

【三、叛乱爆发:安禄山起兵与潼关陷落】

天宝十四年的那个冬天,整个北方大地白雪皑皑。谁也没想到,一场足以改变大唐命运的叛乱,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安禄山选在十二月起兵,这时节可不是打仗的好时候。可就是这个时机,却成了他的一大妙招。当时的北方,大雪封山,道路难行。朝廷就算得到消息,也很难及时调兵遣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安禄山这次起兵竟然准备得如此充分。据史料记载,他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暗中准备。表面上是在操练边军,实际上却在囤积军需物资。他手下的将士们,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安禄山的大军一路南下,沿途竟然少有抵抗。要知道,他的军队可是由胡汉将士组成的。这些将士们在边疆征战多年,战斗力远非京师禁军可比。

就说这洛阳城吧,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这次,安禄山的大军仅用了六天就攻下了洛阳。这在当时可是惊掉了一地下巴的大事!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大臣们连夜上报洛阳失守的消息时,长安城里的唐玄宗还在欣赏新进献的胡姬跳舞。等他反应过来时,安禄山的大军已经兵临潼关了。

潼关,那可是长安的门户,历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唐玄宗这时才急了,连忙派人严防死守。可谁知道,驻守潼关的将领竟然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带兵出关迎敌。

这一出关,可就全完了。那些在京城养尊处优惯了的禁军,哪里是安禄山铁骑的对手?一个冲锋下来,就被杀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士兵们都吓破了胆,丢盔弃甲往回跑。

潼关一失,长安就危在旦夕了。可这时候的长安城里,百姓们还蒙在鼓里呢。直到看见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大批财宝往西逃,他们才知道大事不好。

等到安禄山的大军进城时,长安城里已经乱作一团。那些富户们早就逃得没影了,可怜那些普通百姓,只能在刀光剑影中求生。史书上说,光是长安城,就死了几十万人。

最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号称"天可汗"的唐玄宗,此时却狼狈地逃到了四川。在马嵬坡发生兵变时,他不得不让心爱的杨贵妃自尽。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就这样在仓皇逃难中失去了大唐的江山。

【四、民族英雄:郭子仪、张巡等将领的抗击】

正当大唐面临最危急的时刻,一批忠心报国的英雄挺身而出。其中最让人敬佩的,当属郭子仪和张巡这两位民族英雄。

说起郭子仪,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他出身并不显赫,可却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了抗击安禄山的主力。当时,朝廷正四处调兵遣将,郭子仪就在这时站了出来。

郭子仪最厉害的本事,就是知道怎么打游击战。他带着骑兵,专挑安禄山军队防守薄弱的地方打。今天在这里出现,明天在那里出现,打得叛军是晕头转向。

有一回,郭子仪得知叛军的粮草辎重队伍正在运送物资。他立马带兵埋伏在半路上,等叛军经过时突然杀出。那些运粮的士兵哪里见过这阵势,扔下粮草就跑了。这一仗,郭子仪不仅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还打乱了叛军的补给线。

而在睢阳城,另一位英雄张巡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守城战。睢阳本是个小城,可就是这么个小城,却挡住了安禄山大军南下的步伐。

张巡守城的故事,至今还让人感动不已。当时,睢阳城里只有几千守军,而城外却有十几万叛军。粮食断绝后,城里的人开始吃树皮草根。后来连树皮都没了,就把皮甲煮了吃。

最让人震惊的是,在断粮的第三个月,张巡竟然把自己的妻儿煮了,分给士兵吃。这样的惨烈场面,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可就是这样的坚守,给了朝廷喘息的机会。叛军被拖在睢阳城下,无法继续南下。这段时间里,郭子仪等将领得以从容布防,并逐步收复失地。

此时的郭子仪,已经在河南一带站稳了脚跟。他招募流亡百姓,组建新军。这些百姓们,有的是被叛军抢光了家产,有的是亲人被杀,个个都对叛军恨之入骨。

郭子仪带着这支新军,开始了反攻。他先是收复了几个小城,然后兵分几路,分别向洛阳、长安进发。这时候,安禄山军中已经开始出现内讧,这给了郭子仪可乘之机。

就这样,在郭子仪、张巡等将领的浴血奋战下,朝廷军队终于开始扭转战局。虽然张巡最终壮烈牺牲,但他用生命捍卫的睢阳城,永远留在了中国历史上。而郭子仪率军收复两京,更是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王朝转折: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大唐,早已不复当年开元盛世的模样。这场持续了八年多的叛乱,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入了大唐的心脏。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前,大唐人口近五千万,可到了德宗时期,竟然只剩下两千多万了。这些消失的人口,有的死于战乱,有的逃亡他乡,更多的是流离失所,无处安身。

长安城的变化最为明显。这座曾经车水马龙、繁华无比的都城,如今萧条破败。那些富丽堂皇的店铺不见了,熙熙攘攘的市集也没了。街道上尽是衣衫褴褛的流民,四处乞讨。

河北一带的变化更大。这里本是大唐的粮仓,可经过八年战乱,田地荒芜,农田变成了荒野。那些逃难的百姓,有的躲进深山,有的往南迁徙,整个华北平原几乎成了无人区。

朝廷的统治力度也大不如前。安史之乱后,为了安抚各路军阀,朝廷不得不让他们世袭节度使之位。这些节度使占据一方,有自己的军队,自己收税,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就拿河北三镇来说,那里的节度使几乎成了土皇帝。他们不向朝廷交税,不服从朝廷调遣,甚至私自铸造钱币。朝廷派人去收税,他们就把使者轰出来;朝廷要调兵,他们就说军队生病了。

军事上的变化也很大。以前大唐的军队都是由朝廷统一指挥,可现在却分散在各个节度使手里。有的节度使甚至养了十几万大军,比朝廷的禁军还要多。

更让人唏嘘的是,大唐引以为傲的科举制度也受到了影响。在战乱中,不少学子流离失所,科举考试也一度中断。等到恢复时,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

经济上的打击更是致命的。那些逃难的百姓大多往南方跑,带走了大量的劳动力。北方的农田无人耕种,赋税收不上来,朝廷的府库日渐空虚。到了后来,连禁军的军饷都发不出来。

这些变化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曾经强盛的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一步步走向衰落。虽然后来的统治者们想方设法挽救,但大唐的国运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了。

1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