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之奇葩联坛之绝唱
——古广祥之《本草医人论事》浅识
安徽/李佳桂
( 一)
2023年元宵节,我有幸收到香港古广祥先生题赠的“大部头”著作---《本草医人论事》。该书400余页,辑录了作者人生经历的90篇文章——可谓煌煌巨制。而更奇的是,90篇文章中,随处可见以中草药名创作的精妙绝伦对联,粗略统计下来,竟有百余副之多,若群星闪烁迷人眼球——实乃书海之奇葩,联坛之绝唱!这就是《本草医人论事》。
古广祥先生乃中医学哲学博士,是著名媒体人,著名作家及楹联专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忠诚的中医文化传播者。作者幼年随父亲在海南儋县上学,童年生活是艰苦的,正如其自作联曰“四季不曾尝肉味,三年何止缺鱼腥”。1979年移居香港,创办《香港透视》月刊、《中华医药报》《中外美术研究》等多种报刊。曾担任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大城市医药团体首脑协会会长,是海南省政协第二、三、四届港澳委员。现任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艺术家智库主席。
(二)
《本草医人论事》依据不同内容,共分为《感怀篇》《养生篇》《嵌名篇》《人物篇》《时论篇》《美食篇》《三农篇》《文艺篇》和《游记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人文、医学、农事、人生等诸多领域。叙事,不事铺排,不娇不饰;纪人,传神入微;评艺,独抒机见;议政,鞭弊入理;抒怀,登高望远,神韵悠长。
作者自谓:“书是作者的足印,故取材不在高远,而在于记录生活的真实性。从时间跨度上讲,该书是作者四十余年来人生阅历、社会背景与时代风云的一个缩影。观点精辟,见微知著。正所谓“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惊骛八极,心游万仞”是也。
(三)
捧读古广祥先生的《本草医人论事》,首先吸引笔者的是目录中那些篇名标题。标题虽然文字不多,但制作起来却最能考验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致的练字水平。
细览《本草医人论事》目录,诸多“眉目传情”、吸引眼球的标题,如苍海明珠闪现于眼前。如:
《感怀篇》中“一曲初听彻,几年愁暂离”;“回忆母校让我再次享受青春的特权”。在《养生篇》中“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在《嵌名篇》中“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在《人物篇》中“人生是绘画,而非做算术”。在《时论篇》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悠闲是少欲者的灵魂资产”。在《美食篇》中“餐饮业是向儒向道之概括学”。在《文艺篇》中“笔墨是书法家的灵魂”,等等。无不精致、雅致,神采飞扬,意韵悠长。显然,这样引人入胜的标题,自会很好地起到“导读”的作用。
古广祥先生博学,行文中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如同音乐中充满华彩的音符,在字里行间唱响。如:
“知识是年轻人心中的第二个太阳”。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我们的胸怀是被时代的格局撑大的”。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资本的意义唯有效配对资源方能产生新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可谓是,既在舞台上,又在角色中”。
“工作种类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归属”。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与争取”。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每当黑夜降临,又有谁能把一丝阳光继续留住呢?”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果树种植讲究树冠结构与枝茎更新的和谐关系”。
“无意求出名而闻名天下者方称大家”。
“生活并不是一种重复原本的过程,而是追寻由一个质量到另一个质量的积极动态”。
“书是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
“环境美是天然造化与人工创造而成的,它会让人们的意志、情感以及思维方式走在浪漫的前面”。
这样的句式在书中比比皆是。每每读到这些古广祥先生在其创业、议政、治学、交友,乃至人生经历的波折、苦难中总结出的,由心血凝成的如诗如歌般的警言妙句;充滿哲思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仿佛感觉到清泉出涧,既撞击你的心灵,又浸润着你的肺腑。端的开悟心智,发人深省。
犹记得刚刚接收到《本草医人论事》,笔者便迫不及待翻阅起来,不期,竟遇见我的老同学、江苏资深媒体人、著名书法汪寅生挥翰,古广祥先生撰联的书法作品图片,自是眼前一亮。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令人赏心悦目,遐思无限,读来十分轻松愉快。
由此,我便明白了,古广祥先生为什么能将各类心仪事业都获社会肯定;为什么那么多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大佬名流,为他的事业鼎力相助,为他的著作题辞、作序、推广,盖因古广祥先生不仅苦于学,敏于行,更是对人生、事业、社会、世风善于总结和勤于思考。他不仅是位学人,更是一位“智者”。
《本草医人论事》作者古广祥
(四)
《本草医人论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百余副由中草药名组成的对联融入每一篇文章,使每篇佳构大放异彩!这是作者在楹联创作上的一大壮举。
本来,中草药名与作者的叙事、记述、评论等内容并不搭界。但是,经过作者运用制联的高超技巧,连缀成联,成为文章的绝妙“提要”,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以中草药名作为词素,按照一定规制,编制成对联,似乎并不罕见,历代皆有高手巧作妙联。如:
1、“当归方寸地,独活世间人”,以“当归”、“独话”药名入联。
2、“参术功多回造化,葫芦品贵辩君臣”,以“参术”、“葫芦”药名入联。
3、“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红娘子,插金钗,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信,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这是一副十分著名、精彩的以中草药名入联的长联。联句虽长,但也只是中草药多了那么几味。
据传,李时珍亦曾接对了三副十分机巧的中药名对联:一是,“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二是,“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三是,“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然而,纵览这些历史上数量不多的“中药名联”,虽不乏妙联绝对,但有两点不足。首先一点,这些对联基本上都是以中草药名“入”联,是“中草药名”加模式制作的对联,即:经过奇思妙想,由中草药名加上动词、名词、介词、副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有机组合起来,而创作出的一副副对联,是传统对联中“巧联”、“嵌名联”的一种。如若抽取中药名其间的连缀词,那么,别说是什么“妙联绝对”,根本就构不成对联了。其次一点,几乎所有中草药名对联,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存在,自成一格,并无与文章关联的案例。
古广祥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令尊大人古剑锋老教授为享誉大陆与港澳台四地的一代名医。作者从小随父亲学习中医药知识,还常随父亲拜访名医大家、收集民间偏方和采制各种草药。耳濡目染之下,对中医中药的认知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由于所创办的事业需要,对中医中药进行了长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古广祥先生本是文化学者、饱学之士、楹联专家,因此,巧用中草药名为“原材料”制联,于他正是顺理成章之事。
我们在《本草医人论事》中不难看出古广祥先生对联有着两大显著的突破性。
第一,作者不以中草药名“入”联,即以“中草药名十”的模式编制中草药名联,而是,不借助任何一个介词,完全用中草药本名创作对联。是“纯粹”的中草药名对联。
直接以中草药名连缀成中规中矩的对联,即使是制联高手,也以为此是中草药名联制作的“高难动作”,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古广祥先生对此说了“不!”他以顽强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广博的中医药知识及其高超的制联技巧,使自己成为了首位超越者和创新者。
这里,随便捡出几例以作证明:
例一,“别不/鹧鸪茶/八角;常思/糯米果/八角。”仅用六种药名就阐述了“时移俗易,物同价异”的时世情状,何其生动形象!
例二,对于日常生活中,老人们通过“唠嗑”去增进彼此感情友谊的场景,书中用了十种药品作了有趣的描述:“过街/沥口花,萍婆/至掌/无忧扇;达里/呼雷泡,菜伯/番沉/太白茶”。
例三,古广祥先生家慈李涤嫦医生于2019年4月1日在香港仙逝,享年92岁。李氏曾受到过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高度评价:“家世堪颂,母仪可风”。为深切悼念母亲,古广祥先生特制本草联曰:“去母/家连/吹血草;垂珠/月记/断肠花。”“去母”之疼,“断肠”之伤跃然于六种药名之中!
例四、“冬术/生藤/旺梨草;春兰/染菽/香景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像。
例五、描写当年十万英才奔海南,“敢叫日月换新天”气势联:“赤血仔/夺香花,八仙过海/霸天伞;金钱标/连异翘,百部伸筋/交脚风。”
例六,再引一副描写农村青年大志向,彰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联:“拔/拔/拔,半夏/苦郎头,生瓜/没利/含羞草;连/连/连,旁风/红远志,出隧/提青/信饭藤”。
不用讲,中草药名当然是名词。但古广祥先生在全用药名制联中,却熟稔而机敏地利用汉字、汉语的一些特性以及中草药名多有“别称”的特点,使之在不同语境中,让药名中的语素游离出本词,形成单音或复音词,化作动词、虚词、形容词、方位词等,巧妙地改变了原药名的词性,于是乎,一副副匠心独运,对仗工整,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意境深远的纯粹中草药名联,就这样在古广祥先生的生花妙笔之下出现了。
第二, 过去,以中草药名制联,只是文人墨客展示个人才艺的一种“雅玩”。而古广祥先生虽然多才多艺,却并不是这样的“玩家”。他是既将中草药名联的编制,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的融入创作之中;又将中草药名联作为每一篇章的纲领,即从创作题材中淬炼出核心信息、要义,据此,运用中药名编制出切题的对联,再以此引领故事的铺陈、叙说和纪人论事,抒发性情。同时,在每一篇文章正文之后,都附记对联中每一种中草药的别称、功效、主治,使读者随机学习到了中医中药知识。在将中草药名联化作创作的灵魂、文章的精髓同时,极大的宣传了中医药文化!
文章千古事,联句作者心。这样的著述,这样的奇书,笔者孤陋寡闻,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五)
不得不说,古广祥先生除了资深媒体人、著名社会活动家耀眼的身份外,显然还是位制联“痴人”、联界异峰突起的大家。诚如作者自述:“我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为创作一副有事义、有筋骨、有意境的对联,我时常为安排字句,铺陈故事,塑造境界而耐住三更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古广祥先生已经创作了千余副对联,而且,已经出版了《中药趣联》和《词牌巧对话人生》,而另外两部著作《闲把人生细思量》《文论所以然》亦有对联创作的著述与记录。无论是创作对联的数量,还是内容之宏大、选材之奇巧以及推广运用方面,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言不为过!
即以在此评述的《本草医人论事》而言,在四万余种中草药名中,淘出二千余种著名的药材药名作为创作素材,又反复排查、斟酌、比对,遴选出数百种中草药名,创作了百余副对联,贯穿全书始终,这种大胆的探索、创新,不仅充分展现了古广祥先生的艺术才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盛开出一束奇异之花;更是在拓展中国古老的对联创作内容;突破规制藩篱;扩大其实际运用方面作出的一个巨大贡献!仅以此等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执着与用心,古广祥先生理应受得“橘井泉香,杏林春暖”之赞誉!
作为古广祥先生的新朋友、其著作的热心读者,我不揣浅陋,拉杂写就此篇《本草医人论事》读后感,以示对该书的热爱。心香一瓣为君痴,热切期望读到古广祥先生新的大作!
2025年2月18日节令“雨水”日,于安徽合肥“榆木柴房”。
图文作者 李佳桂 编发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