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级柔光遇上天选淮竹,一场滤镜与演技的极限拉扯

伊寻雨讲动漫 2025-04-27 18:47:07

前段时间,爱奇艺世界大会上一段2分钟的《淮水竹亭》预告片,将刘诗诗与张云龙送上了热搜。

然而,这场本应属于古偶剧的美学狂欢,却因画面中铺天盖地的白雾滤镜和疑似抠图的廉价特效,演变成了一场全网吐槽的视觉事故。

一边是原著党痛心疾首的毁IP警告,一边是粉丝为刘诗诗破碎感演技摇旗呐喊,这场争议背后,折射的或许是古偶剧工业化流水线上难以调和的美学困境。

从仙气飘飘到雾里看花

《淮水竹亭》预告片中最直观的槽点,是几乎淹没画面的十级柔光。

剧中江南春景被笼罩在一层朦胧白雾中,竹林舞剑的镜头仿佛加了高斯模糊,刘诗诗的面部轮廓甚至在某些场景中与背景融为一体。

制作方解释这是为了营造仙侠氛围,但观众显然不买账:“这不是仙境,是散光患者眼中的世界”。

这种争议并非孤例。近年来,古偶剧普遍沉迷于过度滤镜,从《重紫》的阿宝色到《长月烬明》的光污染,制作方试图用技术手段掩盖服化道瑕疵,却往往适得其反。

讽刺的是,同期播出的《无忧渡》凭借自然光效和真实肌理赢得口碑,反衬出《淮水竹亭》的用力过猛。

IP还原与原创叙事的角力

作为《狐妖小红娘》的真人改编剧,《淮水竹亭》背负着双重期待,既要满足原著党对竹亭定情、剑心破碎等名场面的执念,又需在影视化过程中构建独立世界观。

然而,剧方在两者间摇摆的尝试引发了分裂式评价。

支持者认为,刘诗诗饰演的东方淮竹精准还原了角色的清冷与隐忍,竹林舞剑、战损妆等片段被赞BE美学巅峰。

但反对者指出,新增的权谋线(如假意联姻、血色婚礼)稀释了原著转世续缘的核心主题,面具团群像戏也被批评为强行加戏。

这种矛盾本质上是IP改编的经典难题,当还原度与戏剧性无法兼顾时,观众更愿意为情怀买单,还是为创新喝彩?

顶配团队与五毛特效的荒诞共存

《淮水竹亭》的制作团队堪称豪华,曾打造《苍兰诀》的恒星引力负责剧本,《流浪地球》特效团队参与后期,服化道更融入缂丝、苏绣等非遗工艺。

然而,预告片中抠图虚影、塑料感背景等硬伤,却让这些投入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反差暴露了古偶剧制作的深层矛盾,一方面,行业追求电影级质感,斥巨资搭建实景(如复刻敦煌鸣沙山的淮水竹亭);另一方面,赶工压力下,后期特效常沦为补丁工具,用柔光掩盖绿幕瑕疵,用虚化模糊抠图边界。

当观众对《苍兰诀》的水墨特效念念不忘时,《淮水竹亭》的经费燃烧反而成了反讽。

粉丝经济与路人盘的博弈

尽管争议不断,《淮水竹亭》的市场数据依然亮眼,爱奇艺站内预约量破307万,抖音话题播放超5.3亿,海外热度持续攀升。

这背后是古偶剧流量公式的精准计算,刘诗诗的古装一姐号召力、张云龙的战损美学,加上吴宣仪、孟子义等配角的颜值盛宴,构成了一套稳赚不赔的保险方案。

然而,这套公式正面临挑战。观众对BE美学、虐恋天花板等标签逐渐脱敏,转而追求《莲花楼》式的武侠叙事或《繁城之下》的悬疑质感。

当《淮水竹亭》用36集篇幅演绎玻璃渣里找糖吃时,市场是否还愿意为这份古偶老三样买单?答案或许藏在五一档的收视混战中。

当行业迷信“顶流+IP+滤镜”的万能公式时,观众早已厌倦了流水线上的伪精致。

或许,真正的中式美学不在于竹林有多绿、战损妆有多破碎,而在于能否让角色在命运洪流中,踏实地活成一个人。

我是伊寻雨,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的话,不妨点个赞,留下独属于你的印记。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