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重大危机中,关于胡惟庸一案,事件起源和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超哥解历史 2019-03-05 14:20:46

胡惟庸一案是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动摇新王朝基础的第一次重大体制危机。朱元璋指控胡惟庸密谋反对国家并非法与外邦勾结。当然,轻微疏忽和怀疑所编织的罪行也可能是毫无根据的。这的确激起了刚刚上位皇帝的怀疑。犯罪背后是相国的权利在现实系统中的地位。

作为众多官员的负责人,首相将短缺分配给他的亲信。事实上,他可以组织一个完整的政府系统,而不需要皇帝亲自挑选。既然这是胡惟庸的职责,他唯一的傲慢就是会见特使。朱元璋不能容忍有被总首相统治的可能性,所以他铲除了胡惟庸和所有与他相关的人。根据朱元璋自己的估计,有1.5万人被定罪。从那时起,清除反国政策的残余已经持续了14年,其间有近40,000名大大小小的官员被杀。19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清洗是当时人类历史上最恐怖和血腥的屠杀,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比蒙古和元朝的各种事件要大得多。

首相的下台削弱了该体系本身的力量。因此,国家的运作取决于君主的智慧和能力。首相已经被废除,永远不会恢复,也不会有协调机构来协调六部尚书处理日常事务。“自洪武十三年( 1380年)以来,明朝政府结构中没有一名官员能够垄断军事和政治事务、普通政治或监督方面的权力。皇帝掌管人权。”无论朱元璋有多强大,他都无法控制将中央权力整合到皇帝手中。不久,他不得不重新协调组织,尽管他采取了一种相当特殊的方法。在洪武统治的第15年( 1382年),也就是胡案后的第二年,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从皇家学院(起草圣旨的机构)中挑选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任命他们为辅助行政部门的“大学员”,但他们只是以个人身份而不是以集体的名义向皇帝提供建议。

这些人,现在被称为“内阁大学员”,已经逐渐形成了某种类似西方内阁的组织。内阁并没有明确写入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取代前政治处省的职能,但到了15世纪20年代,它已经成为明朝最高行政机构。因此,尽管内阁记录是皇帝的亲信大臣和助手,但他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可以说是真正的管理者,在权力和自主权方面仅次于胡惟庸。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