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军功平平,却为何倍受毛主席偏爱?只因他身上的3个过人之处

人易懂人生多波折 2024-12-04 15:17:27

提起华东野战军中最能打的角色,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有着“战神”称号的粟裕。

诚然,作为华野中的“二号人物”,粟裕的战场嗅觉和军事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又有战功傍身,一直以来都被广泛的军迷、史迷朋友们津津乐道。

凭借着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开封、济南等机场战役的胜利,使得粟裕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最炙手可热的后起之秀。

尤其是在1948年9月济南战役结束之后,粟裕经过周密的考虑,最终给中央军委发去一封电报,要求在淮海一带打一场大歼灭战,尽可能地消灭反动派的有生力量,使得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

从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这场历时2个月之久的最终结束,华东、华中野战军只付出了10万人伤亡的代价,便歼灭、俘虏了反动派部队55万余众。

事实也正如后来人们对淮海战役的评价那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

然而,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发光发热不同的是,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总揽军政大权的陈毅却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可即便如此,作为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毛主席却对他极为欣赏,两人的关系甚至远超于普通的上下级、或者同志关系,显得极为亲密。

就拿平日里的称呼来说,或许是出于尊敬的原因,大多数开国将帅、甚至于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总是会尊敬地向他喊一声“主席”,可唯独陈毅骨子里的文人气息令他反其道而行之,私下时候见到毛主席便亲切地唤一声“润之”。

起初听到陈毅这样称呼自己,毛主席显然一怔。

要知道,“润之”是当初毛主席在学生时代给自己取的字,而在几十年跌宕起伏的革命岁月里,已经很少有人这样叫自己了。

所以,毛主席对于陈毅的这一举动并不生气,反倒格外欣慰,无形之中便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

那么,陈毅的身上究竟有怎样的长处,让毛主席对他如此信赖、甚至达到了一种“偏爱”的程度呢?

①:远超常人的意志力

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各自的意志力,比如定下一个目标、便不遗余力地去达成。

可是,当一些人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时候,总是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打败,最终陷入自我否定、自我颓废的境地,能够坚持下来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而陈毅恰巧是其中的一员。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作为师长的陈毅带领战士们冲在第一线,死死堵住敌人的进攻。

也就是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他的大腿不慎被流弹击中,瞬时间鲜血直流,身旁的两名战士这才把他抬上担架、送回了后方的医院接受治疗。

可就在不久之后,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坐不住了。

1934年10月,组织上正式做出了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的决定,也就是著名的长征。

陈毅心中自然也是希望要跟随大部队转移的,可自己腿上的伤还没好,根本不适合长途跋涉,恐怕会成为同志们的累赘,这可让他一时间犯了难。

就在陈毅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第二天一大早,身为中央局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找到了他。

“陈毅同志,部队转移还需要一段时间,你好好养伤,等伤势好转咱们就可以一起走了”。

听到这番话,陈毅只觉得心中涌出一股暖流。

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感慨说道:“谢谢你,这么紧要的关头还能来看我”。

可以说,周恩来的此次到访,算是给陈毅吃了一颗定心丸。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几天之后他却接到了中革军委的命令,要他留在苏区开展游击战,继续和反动派斗争。

逐字逐句地看过电报,陈毅沉默了。

他自然清楚,留下来意味着什么,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与中央联络中断的情况下,还要同强大的敌人周旋,必然是九死一生。

他也清楚,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博古等人。

陈毅本可直接了当地拒绝这个命令,但考虑到组织的团结,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无条件服从,在南方坚持了长达3年之久的游击战争,靠着心中坚定的意志和战士们一起风餐露宿。

直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南方八省的15个游击区的部队最终得以改编为新四军,他们的生存环境才有了改善。

②:敏锐的洞察力

抗日战争结束之时,陈毅虽然身在延安,但却急不可耐地表达了想要离开的念头,甚至多次向组织上写信。

对于这一做法,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日本已经投降了,现在无仗可打,着急离开延安做什么呢?

每当听到这番言论之时,陈毅总是如此说道:“跟日本人的仗打完了,可跟反动派的仗才刚刚开始”。

果然,在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部队开始向中原解放区发起猛烈的进攻。由于敌人在兵力、武器装备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且是发动的突然袭击,导致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一度处于不利地位。

而此时,陈毅也终于迎来了他的用武之地,不久之后毛主席便安排他搭乘飞机前往太行山地区,随后转往华中。

在即将分别的时刻,两位多年的老战友迟迟不愿松开紧握的双手,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叮咛道:“敌强我弱,这一趟远行必定万分凶险,你要保重”。

听到这番话,陈毅只觉得心头涌出一股暖流。

看到这位老首长慈祥的面孔,他不由得轻声呢喃:“往后与您见面的机会少了,您也要保重身体”。

说罢此话,陈毅便登上了飞机,透过窗口望着毛主席的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眼眶已是一片红润。

对于陈毅,毛主席是十分惦念的,在他离开延安飞往太行山的途中,还特意给华中局发去一份电报,来安排他日后的工作。

“陈毅同志昨日飞抵太行,任新四军军长及华中局副书记,其余不变。”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在解放战争爆发的这一紧要关头、差使陈毅奔赴华中呢?

原来,在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原解放区发起突袭的时候,毛主席就拟定好了南线出击作战的计划,就是要让深处南方各省的新四军部队主动出击,配合北方的八路军部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1949年4月底,二野、三野、以及四野部分部队发起了渡江战役,当反动派的长江防线被撕破之后,作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疑惑的举动。

第十兵团的4个军直奔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第九兵团的2个军迂回到浦东、另外2个军进占吴淞口。

陈毅清楚,渡江战役虽然一切顺利,但只有解放沿途的大城市才能瓦解敌人的势力。

而上海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自然是重中之重。

于是,等到两大兵团全部就位之后,陈毅便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彻底解放了上海。

可是,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解放之后,该由谁来管理呢?

毛主席第一个便想到了陈毅。

陈毅虽是四川人,但年轻时在上海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当地的情况有比较深的了解。而且此次上海解放,陈毅当居首功,由他来担任上海市长这一职务最合适不过。

然而当陈毅听说这个消息后,表现得却十分不情愿。

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一直都是在军队中任职,已经习惯了军旅生活,突然之间让他离开部队,参加地方上的工作,多多少少有些局促。

于是在不久之后,陈毅拿起电话,决定亲自与毛主席“理论”一番。

当电话接通的那一刻,陈毅便开门见山地说道:“主席,我想跟您讨论一下上海市长人选的问题……”

闻听此言,毛主席不由得笑了起来:“看来陈老总的消息还真是灵通啊,中央的命令还没有下达,你就已经提前知道了”。

听到主席的调侃,陈毅也不好意思地笑出了声。

紧接着,他理了理思绪,认真解释道:“主席,我认为上海市长应该从二野中选,或者说是从刘邓二人中选一个,他们心思缜密,我却是个大老粗,恐怕扛不起那么重的担子啊”。

毛主席当然明白,这只不过是陈毅的托词罢了,其实是他不想离开奉献了一生的部队。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你是舍不得离开部队,可让你出任上海市长,是组织上经过认真考虑的,这是工作的需要,希望你能够以大局为重”。

如果说在此之前,陈毅心中是十分抗拒到地方上任职的,那么在听到毛主席的这番劝说之后,他的心思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眼下全国解放战争已经临近尾声,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战后重建工作。

而毛主席和中央将上海交到自己手中,完全是出于信任,自己又怎么能够因为个人情绪影响大局呢?

想清楚这一点,陈毅倍感羞愧,当即在电话中保证:“主席放心,这个任务我接下了,一定不让组织上失望”。

③:一代儒将

毛主席平生酷爱写作诗词,一字一句细腻而又不乏炽热。

而陈毅平生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正因有着同样的爱好,令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1936年冬天,陈毅率领梅山游击队执行任务,中途与国民党反动派第46师相遇,由于敌众我寡,短暂的交火之后便落入下风,只能暂时退到附近的山上、依靠地形优势展开防御战。

当时天寒地冻,衣着单薄的陈毅染上风寒,连续多日高烧不退。在如此困境下,他提笔写下了《梅岭三章》。

后来有人问起,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诗呢?

陈毅摆了摆手,笑着说道:“那个时候我猜大概是没办法突围了,可就算是牺牲,也要留下点什么吧,所以就在衣服里子上写了这三首诗”。

后来,当毛主席读到“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之时,不由得连连点头。

如此困境之下,竟能写出这般大气磅礴的句子,实在难能可贵。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在莱芜地区全歼反动派6万余人,并活捉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陈毅作为此战的最高统帅,即兴写下一篇七言律诗《莱芜大捷》。

“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

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元凶。”

短短两行字,便描绘出一个雄壮豪迈、辽阔高原的意境,就连毛主席看过之后都忍不住拍手称赞道:“好诗”。

对于陈毅的诗词,毛主席向来都是要读一读的,1972年陈毅病逝之后,毛主席还坚持强撑着虚弱的身体赶到追悼会现场,送这位老战友最后一程。而这,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出席老战友的追悼会。

后来,陈毅元帅的遗孀张茜决定整理家中的存稿,将丈夫的诗词、著作合编成一套选集。

毛主席听说后还特意给张茜写了一封信,称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并嘱咐她不要有什么负担,有困难自己可以提供帮助。

1928年4月28日,毛主席与陈毅在井冈山上初次见面,便给彼此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1972年1月6日陈毅病逝,毛主席亲赴追悼会送别,为两人之间这段长达44年之久的友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正如陈毅元帅的悼词中所说,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对于毛主席而言,亲眼看着这位挚友离世,心中必然是悲痛的。

6 阅读: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