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快结束时,12月30号那天,四个人来到了福建永泰的下傺寺。带头的是县委党史办的郑孝茂,其他三个呢,都是省里、市里、还有县委组织部专门派来搞调查的人员。他们四个人凑成了一个小组,目的就是为了来下傺寺见见那位有名的高僧。
有个老和尚,名叫杨道明,已经八十岁高龄了。但当他知道来访那四个人的身份后,眼眶竟然湿润了。
他瞅着面前的四个人,开口说道:“其实妙圆和尚就是钟循仁。我现在已经八十岁高龄,快不行了。虽说钟循仁活着的时候让我千万别透露他的真实身份,可我心里头不安啊。万一哪天我走了,他的去向就成了党内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对党不好。这事儿让我挺着急的。”
钟循仁究竟是何方神圣?为啥他活着的时候要杨道明别把他的身份说出去呢?
为啥他的去向会变成党史里一个没解开的谜呢?还得特地组个调查队去查查清楚?
【临危受命的书记】
钟循仁1905年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降生,打小就受到了挺不错的教育,这让他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心怀国家的有志气的年轻人。
看到他那时遇到的普通老百姓,因为打仗,连饭都吃不饱,衣服也没得穿,过得那么惨,他心里特别不是个味儿。
钟循仁真是走运,碰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指引下,他为国为民的那些大志向,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
1926年的时候,共产党员陈奇涵到了兴国县,发动工农闹革命。到了第二年,钟循仁就加入了高兴乡的农民协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农民运动里头。
后来,他主动站出来,带着大家一起成立了农民协会,搞起了分田地、抗债务的活动。没多久,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干得出色,还被提拔为兴国县高兴区的区委头头。
钟循仁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同时也不忘动员青年们投身军旅,参与战斗,还鼓励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钟循仁带领的县领导班子,个个都是榜样,他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教育大家,在全县的干部队伍里树立起了广受好评的“苏区干部优良传统”。
1932年9月,有个扩红比赛,兴国县在钟循仁的指挥下,仅仅十天时间,就成功招募了一千六百多名工农红军子弟兵,不光完成了任务,还超出了预期。这事儿让兴国县一下子出了名,被大家叫做中央苏区的模范县。毛泽东、周恩来这些大领导,也多次表扬了他们。
毛主席表扬钟循仁时说:“兴国这个模范县,说到底,就是钟循仁一手打造出来的。”
不过战场上情况变得特别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攻,再加上王明那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误导,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就打输了。
因为情况所迫,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决定带着主要红军队伍离开中央苏区。
为了应对未来战场变化和撤退的需求,中央决定新设赣南省,把原来赣南战地委员会管辖的都县、赣县、杨殷县,还有粤赣省的登贤县这四个地方划进来。这时候,钟循仁被紧急任命,他既要当中共赣南省委书记,还得兼着赣南省军区政委的职务。
你得明白,红军主力撤走后,那些还留在当地的地方干部,他们的日子可不好过。国民党反动派就像饿狼猛虎一样,随时都可能扑上来,他们留下来简直就是往火坑里跳,生存机会渺茫得很。
钟循仁得知消息后,没有反对党中央的安排,他笑着跟领导保证:“党这么信任我,我肯定得把任务漂漂亮亮地完成好!”
不久,钟循仁就踏上了前往于都县城的路。那时候,于都县城可是中央领导和主力红军在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前的重要聚集地。
钟循仁一到于都县城,就开始忙前忙后:他赶紧派人去找木船,准备建桥用的东西,好让红军主力能快点渡过贡江,突围出去。他还亲自去查看地形,组织人手和物资,连造桥部队的吃喝拉撒,钟循仁都得操心。
真是努力就会有回报,钟循仁带着造桥队伍,没日没夜地拼命干,结果只用了五天时间,贡江上就像变魔术一样,出现了五座大桥,就像五条长龙横跨江面。这样一来,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就顺利地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
【调令带来的困境】
红军大部队踏上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路后,钟循仁默默地在幕后开展着革命斗争。时间一晃,来到了1934年12月底,中央分局突然发来命令,让钟循仁前往福建,去担任中共闽赣省委的一把手。
可谁都没料到,那道调动命令,竟让钟循仁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党组织的行列中。
之前,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中央分局就想让钟循仁去福建,带领闽赣的军队。
钟循仁一接到命令,立刻就往闽赣根据地赶。可那时候,中央革命根据地大半都让敌人给占了,所以这一路上啊,到处都是敌军,碉堡也是一个接一个。
还好省苏维埃政府的头儿杨道明,带着一个连的士兵赶去瑞金帮钟循仁,要不然钟循仁可能在半道上就没了。
钟循仁好不容易到了省委机关,他一点时间都没敢耽误,立马就开始不分白天黑夜地找领导们聊天,听他们汇报工作。
让钟循仁没想到的是,聊着聊着,他竟发现领导干部那里出了大问题。原来,军区里几位大头头跟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们,关系非常僵,压根儿就不团结!
问题最严重的要数军区里的三位大佬:司令员宋清泉、政治部的头儿彭牯,还有参谋长徐汗江。
这三家伙在部队里老是耀武扬威,一贯自作主张,觉得闽赣部队能有今天,全是他们的功劳。所以他们根本不把中央放在心上,对于新来的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那就更别提了,完全没放在眼里。
钟循仁和杨道明知道这事后,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可话说回来,宋、彭、徐这三位才是手里攥着实打实兵权的大佬。部队里头,大部分人压根就不认识钟循仁和杨道明是哪路神仙!
钟循仁跟杨道明讲:“宋、彭、徐他们三个对我们挺有意见的,不过没事,只要在大方向上咱们能保持一致,那就足够了。”
不过,杨道明满脸愁容地说道:“你之前在谈话里也瞧见了,他们对眼下的局面特别不看好。”
钟循仁应了一声:“咱们开个会,摸摸他们的底细。”
后来,钟循仁就叫上军区领导,大家一起开了个会。可会议上,他和杨道明发现,宋清泉他们根本不买账,对上面的命令完全不放在眼里,还说要带着队伍去搞个新的游击区。
钟循仁一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他立马表示坚决反对,结果这次会议就在这种不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没多久,杨道明就跟钟循仁讲了:“我察觉到部队里头的士兵,不知道咋回事,突然开始传起要假装投降敌人的话,我觉得这八成是有人在背后捣鬼。”
钟循仁一听杨道明那么说,脸一下子就白了。现在部队里吃的用的都紧张得很,这种假装投降的说法,肯定会让大伙心里乱成一团,这可不是小事一桩啊。
钟循仁板着脸说道:“这事儿可不能敷衍了事,得把那言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给查清楚,绝不轻饶!”
没多久,调查结果就揭晓了,可钟循仁和杨道明一听到真相,脸色立马就沉了下来。
【军区领导的叛变】
真没想到,那个说要去假装投降敌人的消息,竟然是军区的大头头宋清泉传出来的!
宋清泉在队伍里讲道:“眼下咱们缺吃少穿,供给紧巴巴的,不如先假装向敌人投降,把眼前的难关过了。等以后有机会了,咱再反过头来收拾他们。”
钟循仁心里明白,宋、彭、徐这三位,打从第五次反“围剿”栽了跟头后,就一直对革命的前景没啥盼头了,信心早就没了影儿。现在冒出这诈降的风声,八成是他们真动了背叛革命的念头!
可钟循仁还没缓过神来呢,就发现宋清泉已经让指导员杨良生悄悄下山,去和外面的敌军聊上了。更没想到的是,杨良生回来时,后面还跟着个国民党军官,外加士兵抬着一头大胖猪,一起上了山。
在部队里,士兵们时常面临饿肚子的情况,这时候,就连那头大肥猪恐怕都会忍不住乐开花。
钟循仁和杨道明他们心里头那个急啊,眼看着事情就要闹大。为了赶紧拦住这场眼看就要摆在明面上的背叛,钟循仁火速把军区的大佬们都召集到一块儿,对着宋清泉他们好一顿劝说,就盼着他们能迷途知返,别再往下错了。
但这时候,宋清泉他们几个是打定主意要背叛革命了,会议上,他们瞪着钟循仁冷笑,愣是一个字都没说。
那天晚上,宋清泉没听钟循仁的拦着,带着人马就下了山,转头投了敌人。
钟循仁深深叹了口气,现在,还死守着这块根据地,心里装着党和人民,不愿意当叛徒的共产党员,已经不到三十个人了。
这不到三十个人,那可真是了不起的英雄!
钟循仁和杨道明一合计,打算趁着黑夜找机会冲出去。可因为钟循仁是个大人物,敌人老早就在山下布下了天罗地网。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后就只有七个人逃了出来,钟循仁和杨道明也在其中。
商量过后,他们打算分开行动。钟和杨一组,剩下的五个人则返回赣北老家。考虑到钟和杨已经被国民党列为通缉犯,是大家公认的“红军”,这时候回去简直就是往枪口上撞!
七个人哭着告别之后,杨道明一脸沮丧地对钟循仁说:“咱们现在被敌人追着跑,这世道这么大,咱们能往哪儿躲啊?”
钟循仁劝慰说:“别担心,肯定有出路。”于是,钟和杨两人踏上了逃亡的路。
国民党到处追杀,钟循仁和杨道明两人过了好几个月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他们一直提心吊胆,逃亡时,钟循仁用了个假名叫黄家法,杨道明则叫谢长生。
有一天,钟循仁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跟杨道明说:“这种日子没完没了,我琢磨着,咱俩不如找个寺庙躲起来。寺庙里人来人往的,香客多,正好方便咱们藏身。”
他俩一合计,觉得那主意挺靠谱,然后就拐弯抹角地找到了闇亭寺。到了那儿,他俩隐瞒了真实身份,就说自己对尘世没啥留恋了,想当个和尚。
老和尚接纳了他们,过了俩月,他们就正式当了和尚。钟循仁取了法名叫妙圆,杨道明则叫馨杨。
另一边,党中央对那边的情况完全蒙在鼓里,只知道一个省份就这么被敌人占了,那位出色的省委书记也不见了踪影,是死是活都没个准信儿,这事儿真是古怪得让人心里堵得慌。
钟和杨两人出家后,带着庙里的和尚们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种粮食,不再依赖外界。他们硬是把一个原本靠信徒供奉过日子的寺庙,变成了粮食、油、柴火、香火、蜡烛啥都能自给自足的好地方。这事儿在福建省佛教协会的生产交流会上,赢得了不少夸奖和好评。
不过,他们虽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但钟循仁心里头始终有点事儿放不下。
他跟杨道明坦白讲:“党中央那么信任我,把闽赣那块根据地交给了我,可我却没办好差事,真是对不住党。我现在都没脸去见中央的领导和老家的乡亲们。我的真名,也就你知道,千万别往外说。”
钟循仁开口了,他提及的那位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就算流血也毫不畏惧的英雄,此刻竟然落下了眼泪。
新中国诞生后,钟循仁和杨道明心里头那是激动万分,可他俩还是决定把自己的往事给捂得严严实实的。
钟和杨这两位老兄,一开始是因为怕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杀,所以改了名字,躲进了寺庙里。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危险也过去了,但他们还是决定一辈子都藏着掖着,不让人知道真实身份。
他们心里头觉得,自己没把党中央交代的事儿办好,就像是犯了错的人一样。他们愧疚得很,觉得没脸去见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兄弟,也不好意思在新中国成立后去享福沾光。
但他们真的做错了吗?
不,别把他们说成罪人,闽赣部队那事,错不在他们身上!其实,他们仍是功臣一个,给党立下的功劳,那可是杠杠的!
所以,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的大领导们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儿,多次吩咐要继续查,非得把钟循仁找到不可。
1980年,钟循仁病得很重,但他还是特意跟杨道明说,一定要替他保守秘密,别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记住,千万别往他家里写信,也绝对不能跟上面提这事儿。
杨道明紧紧抓着这位老战友的手,几十年情谊让他眼眶泛红,点头应允了。但到了1989年,他心里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要把钟循仁的英雄事迹讲给世人听。
杨道明曾提及,党中央长时间都没能掌握钟循仁的去向,钟循仁究竟去了哪里,这成了党史中一个久久未解的谜团。
杨道明眼眶泛红,直言不讳地说:“其实妙圆和尚就是钟循仁,这事儿只有我一人心里清楚。我怕哪天我走了,他的去向就成了党内一个解不开的谜,对党可不好。”
【结语】
这就是钟循仁的经历。
真是令人震撼啊!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但他的事迹仍然让人心里头暖暖的。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共产党员,到最后却用一种让人感叹不已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希望我们这些小辈能铭记他留下的那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