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误了诸葛孔明一生

梦沉古道 2020-11-30 21:24:12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于这段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刘备虚伪,想逼着诸葛亮效忠蜀汉,为儿子效力。也有人觉得刘备把诸葛亮当做自己事业的合伙人,觉得他的能力比曹操之子曹丕要强十倍,有能力辅佐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非常的不争气,很难成为国主,怕误了自己的事业。因此他认为,诸葛亮是自己政治上的继承人。刘备没有告诉我们,他当时怎么想的,我们只能结合他说话的语境来分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继承只能是自己的儿子。因此他所说的话,完全是为了刘禅的位子。

彻底的授权诸葛亮掌权

刘备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的,只知道哭,为了意气用事,打了对东吴的夷陵之战。实际上,刘备在历史上完全够军事家,夷陵之战完全是一次聪明的选择,荆州失去只能顺势收回,依靠关羽之死,来获取道义上的优势,而刘备的本部在蜀地,易守难攻,正常情况下,至少是个平手。而孙权要面对曹、刘两路大军威胁,正常情况下,曹丕一定会出兵伐吴,伐吴定胜。可惜的是孙权主动向曹丕称臣,等待的曹刘夹击孙权的局面没有出现,而吴将主将陆逊认准了,远道而来的蜀军想展开决战,他闭门不战,采取火攻实现以少胜多。刘备灰头灰脸的回到永安就病倒了,并在白帝城托孤。知子莫如夫,刘备对自己的儿子很了解,根本就比不了孙权、曹丕,守住基业很难,而随着刘备的去世,原来的益州力量很有可能有叛乱的动作,如果处理不好权力过渡,刘备就是第二个刘表。为了稳定局势,他必须给诸葛亮授权,这种授权不仅仅是当着刘禅的面,而是面对群臣,树立诸葛亮的地位。同时,对于自己取得的天下,刘备只是给了诸葛亮荣誉董事的地位,天下还是姓刘的。

诸葛亮有夺权的实力

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自己的儿子啥水平,刘备也是知道的。如果诸葛亮想篡位完全是有可能的。刘备必须彻底阻断诸葛亮可能的篡位,这一句话就堵住了诸葛亮的嘴。诸葛亮马上就表态要效忠刘禅。如果某一天,诸葛亮真造反了,他就是言而无信,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作为智绝的诸葛亮自然不会在这方面犯有问题。有人说这句话对于忠诚于蜀汉,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是一种侮辱。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是给儿子找个保姆,他没有胆量和心情来刺激诸葛亮。他只不过是在抬举诸葛亮的同时,实现绑定诸葛亮。

危局下诸葛亮成为拯救者

夷陵之战彻底打乱了刘备的想法,悔恨不已的刘备病倒了,局势已经很危险了。诸葛亮是否忠诚,刘备并不知道。历史上也存在很多先帝的忠诚,到了后主的时候就成为权臣。刘备的病情已经管不了那么多,只能选择诸葛亮来担当大任。作为戎马一生的大英雄,创立了一番基业,在临死能够说出让臣子自取之的话,说明他是很无奈的。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毕竟本来蜀汉就是弱小的一方,逆袭的概率非常小,不如把放开手脚,让诸葛亮去做。这完全可以当做刘备因为身体原因将不久于人世的无奈,对自己儿子幼小不没有政治能力的一种慨叹。

君可自取的另一种解释

刘备去世的时候62岁,诸葛亮43岁,刘禅16岁。客观的说,阅历上刘备要明显高于诸葛亮,年龄上讲诸葛亮就是个晚辈。这也是夷陵之战前,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原因。君可自取并不是让他取而代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托孤,他的意思更应该是如果我的儿子不行,你去做。在要去世之前,对诸葛亮说这句话更应该看做是种信任。不信任,不会当着一个大臣直言将要成为皇帝的儿子不行,不会说一旦儿子,不行你来取代。选择一个可以真心辅佐的长者很难。诸葛亮远小于刘备,远大于刘禅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毕竟自己托付给他一个晚辈更比托孤老奸巨猾之辈靠谱。而且他相对还是很熟悉诸葛亮的,作为文人而非将领的他,是安全的。

君可自取,看似是不放心,实则是在笼络人心。倘若诸葛亮真有自取之心,能提前若干年看出马谡问题的刘玄德,能放过诸葛亮吗?而且白帝城托孤并不只是诸葛亮,主要托孤的是两个人,另一个是李严,让李严掌控内外军事。李严本是益州的将领投降刘备的,把兵权给别人了,文人诸葛亮如何取得权利呢?实际上,刘备作为政治老手,留了一手又一手,他还嘱咐赵云照顾好刘禅。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到不是政治的尔虞我诈,而是一种无奈,并且在无奈中蕴含着父亲对幼子的关爱。大智于天下的诸葛亮,或许懂刘备的意思,或许感激涕零,然而他忠诚的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当初刘备怎么想依然不重要,留给我们记忆中的是那个为蜀汉殚精竭虑的蜀相,五丈原下,兑现了对先帝的承诺。接受这乱摊子和残局,诸葛亮的命运就应该如此,他怎能不知道,又怎能不去做。虽偏居西南一隅,成为小政权的丞相,然而他却可以跻身名相之列。只因他将忠诚与才智全部奉献给自己的承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