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若大陆统一台湾的手段不和平,过程不民主,台湾人不接受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9 13:24:33

还记得马英九曾经的表态吧,就在去年马英九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若大陆统一台湾的手段不和平、过程不民主,台湾人不接受”。

其实这句话是很有迷惑性的,听来冠冕堂皇,又是普世价值,又是“民意”当道,但细细剖析,这句话背后其实埋藏着巨大的认知偏差与历史误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统一进程的误导。

其实呀,马英九这段话的问题就在于他错把“和平”与“民主”当成了统一的前提,而不是作为手段和过程中的选项。他把“和平”与“民主”这两个词摆在了统一之前,仿佛没有这两个标签,统一就没有合法性。

这种逻辑,不仅本末倒置,还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统一从来就不是对等协商的结果,而是实力与历史发展的产物。马英九的这番话,说白了就是西方式“民主话术”的翻版,把西方政治概念强行套用在一个复杂的国家主权问题上,表面理性,实则危险。

我们接着再回过头来说说马英九所谓的“台湾人不接受”。众所周知,中国的统一问题那就是国家主权回归的问题。台湾问题的本质,从来不是政治制度之争,而是主权和国家认同之争。马英九说“台湾人不接受”,可台湾人是谁,归根结底,台湾人也是我们中国人?

那么到底是谁赋予他们“接受”或“不接受”国家统一的权力的呢?如果说一个地区可以随意决定是否服从国家统一,那世界上还有什么领土完整可言?是英国能接受苏格兰“因为不认同脱欧”为由脱离英国?

还是西班牙能同意加泰罗尼亚以“过程不民主”为由就此独立?所以马英九的这套说法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切实际。此外,马英九的言论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他根本没有考虑两岸之间的实力差距。

说白了,统一不统一,不是靠谁讲得好听,谁更善于引用普世价值,而是靠谁能真正掌握主动权。大陆从未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始终主张通过对话沟通解决问题,但这不代表大陆没有其他手段。

马英九假装看不见大陆如今的综合国力和战略优势,依旧用老一套办法来吓唬大陆,其实不过是一种软性的勒索。仿佛只要台湾人态度强硬一点,大陆就会退一步,这种幻想不仅幼稚,而且极具误导性。

更讽刺的是,马英九本人的态度也并非一贯坚定。他一方面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支持“终极统一”,反对“台独”;另一方面却总在关键问题上“打太极”,始终拒绝明确表态。

而如今“统一要民主、要和平”的论调,说白了就是国民党传统保守派的典型思维——既不敢激怒深绿,又不敢真投靠大陆,只会打太极、搞拖延,幻想“两岸各自美好,和平相处”。这种立场,不是理性,而是一种逃避,一种不愿面对现实的政治姿态。

显然台湾地区如今的局势已不是20年前,甚至不是10年前的局面了。大陆的军事、科技、经济、外交全面崛起,台湾的战略优势日渐式微。如果说以前还有所谓的“模糊空间”,现在早已变成了你进我退的博弈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再继续拿“台湾人不接受”说事,已经显得格外苍白。更何况,这些“台湾人”是全体台湾人,还是被绿营媒体引导的那部分声音?民意不能被绑架,尤其不能被包装成一种永远无法达成统一的理由。

大陆有自己的制度设计,有自己的民族复兴节奏,不可能被台湾地区这一个小岛的民意所制约。再说句难听的,真正的民主不该是任由一部分人“表达”就能决定国家命运的工具。

放眼全球,有哪个国家允许领土的一部分用“过程不民主”为由永久分裂出去?没有。国家统一的正当性,是来自历史、来自现实、来自主权的不可分割。

马英九的言论或许在部分人看来是“理性温和”,但恰恰是这种“理性温和”让统一进程延误,让“台独”分子有了喘息空间。这种“慢性自杀式的妥协”不仅没有换来和平,反而给了民进党当局更多时间布局、更多空间操弄民意。

当赖清德当局不断推进“赖17条”、驱逐陆配、限制两岸交流时,马英九却依旧沉浸在“和平民主”的幻想里,仿佛大陆和台湾还可以“再谈十年、再看十年”,但历史不会等人,现实不讲情面。

统一,是国家命运的终极问题,是民族复兴的核心拼图。和平是选择,不是底线;民主是过程,不是标准。两岸关系如果真的走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手段将服从目的,方式将让位于结局。

马英九当然有权提出他的看法,但他没有权利用“台湾人不接受”去替整个中华民族设限,画地为牢。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任何幻想、犹豫、拖延,最终都会被时间粉碎。

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必须完成的功课,不能被“过程论”所绑架,更不能因为少数人的犹豫就裹足不前。马英九的“老毛病”,如果再不纠正,也许终将被历史抛弃。

参考资料:

马英九称会更重视民众对政府感受.新浪网.2012-1-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