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谭嗣同妻子,徒手撑起谭家,死后执意葬在丈夫墓后,有何深意

两千年来英雄史 2025-03-27 09:44:06

鲁迅曾在《药》中写道:“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人满为患,就像鲁迅所描写的一样,百姓们簇拥在一起准备看一场血淋淋的行刑。

此时正值清朝晚期,为救落后的中国,青年们纷纷出国留学。最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要代表决定在国内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然而,这一运动却触动了西太后慈禧的统治利益,遂派兵捉拿维新派。听到这一政变消息,许多参与维新运动的人纷纷出国避难,谭嗣同却留了下来,准备以死来殉变法事业。

百姓所观之行刑,便是谭嗣同等六位君子的行刑现场。

刑场一侧,监斩官一一宣读着六位君子的“谋反”罪行,台下百姓议论纷纷,有的同情、有的讥讽,只有少一部分人悲戚哭出声,因为他们是六位“犯人”的亲朋好友。

随着一声“午时三刻,行刑”,刽子手挥起大刀向谭嗣同等人砍去,顿时鲜血一片。

这年,谭嗣同只有33岁,妻子和老父亲还在家中等他。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父亲是晚清官员谭继洵。光绪九年,谭继洵做主为儿子定下一门亲事,对方是户部同僚李篁仙的女儿名叫李闰的,并于当年完婚。

李闰出自书香世家,知书达理、温柔贤淑,深得父母翁姑的喜爱。传说有一次,谭继洵见到亲家李篁仙,劈头就是一句话:“你女儿是个好女儿,我儿媳也是一个好儿媳啊!”李篁仙哈哈大笑。

但在结婚后,谭嗣同和李闰聚少离多,因此外界传闻夫妻二人关系不睦。实际上并非如此,李闰和谭嗣同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

后来,李闰随谭嗣同住在甘肃,夫妻俩经常吟诗作对,十分亲密。光绪十五年,李闰在兰州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传铎,小名殇儿。不料不到一年,这个孩子就夭折了,李闰之后再未生育,而谭嗣同也没有将传宗接代放在嘴上,他还立誓不纳妾,以示对妻子的忠贞。

光绪二十四年是他们的结婚十五周年,谭嗣同特地作诗赠予妻子:“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可这,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共度结婚纪念。

这年,光绪下《定国诏》,戊戌变法开始。谭嗣同因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举荐,被朝廷征召为四品章京,在皇宫行走协助变法。就连远赴京都,谭嗣同也不忘常常写信与妻子互诉思念。

然而,以慈禧为首的朝廷守旧顽固派突然反击,打得戊戌变法措手不及,参与变法的人逃的逃、散的散,只有谭嗣同愿意留下来,用死亡给予最后反击。

临刑前夕,谭嗣同给妻子李闰写了最后一封信:“……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

谭嗣同遇难后,看热闹的群众一哄而散,监斩官和刽子手也相继离开,并不打算理会遗体。京城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凤池与罗升、胡理臣冒险从刑场把谭嗣同遗体抢出,并用多年积蓄为之购置了棺材,于10月中旬运往湖南。

直到灵柩运抵浏阳,谭嗣同的妻子李闰才闻知噩耗,惊惧之下仓皇出迎。见到棺材的那一刻,李闰只感到肝肠寸断,心痛欲裂。

当看到丈夫留下的诀别信时,李闰更是悲痛欲绝,还未等人们反应过来,她就从头上拔下一根簪子,就从颈上刺去,鲜血顿时喷射而出。

一旁的人见状惊呼起来,连忙叫来大夫给李闰包扎,等李闰再次醒来的时候,自己已经被救了回来。此后,李闰多次寻死都被救了下来。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就会像潮水般涌入心头,李闰痛哭不已,免不了啜泣。罢官在家的谭继洵见儿媳整日哭泣,人也消瘦了不少,便劝道:“你不要过分伤心,使我及全家都很难过。你要知道,他将来的名声必然在我之上,你应引以为慰。”

李闰这才止住伤心,她想起十五周年当日,丈夫为她作的诗。之后,她向公公请求,抚养侄儿和侄女,谭继洵点头答应。

至此,李闰顿悟未亡人责任的重大,孝敬长辈、养育侄儿侄女,对兄嫂如姊妹,治家井井有条,将即将落败的谭家又生生支撑了起来。

1912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终于落下帷幕。为继承丈夫遗志,李闰拿出一部分家产,与一些有识之士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校,并担任名誉校长。此外,李闰还设立了一个育婴局,专门收留弃婴。

虽然出生在封建礼教下,但思想开放、自立自强,称得上是一代“女杰”。

从一个知书达理的千金大小姐,再到夫唱妇随的家庭主妇,最后到自立自强的女强人,李闰一路走来太过艰难。她毕竟只是一个女子,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起与丈夫在一起的时光。

之后,李闰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了几十年。在她的卧室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谭嗣同画像,每一日,她都会在画像面前静静站立,含情脉脉地注视画像上的丈夫。每逢谭嗣同忌日,李闰总会赋诗悼亡,表达哀思与伤痛。

1925年,李闰迎来了60岁生日,曾经的戊戌变法代表人康有为和梁启超合送一幅横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巾帼完人”。就连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也对李闰钦佩不已。

只可惜,李闰的生命也定格到了这一年,临终前,她并未提出与谭嗣同合葬的要求,而是坚决要将自己葬在谭嗣同墓后面。

族人按照她的要求照做,等墓做成之后,才知其深意:从谭嗣同墓望去,李闰墓静静坐落在那里,就如生前一样,默默地站在丈夫身后。无论是办学还是办育婴堂,从始至终,李闰都是在完成丈夫的遗志,她从没想过要成为“女杰”,只愿做丈夫背后那个贤妻。

1991年,李闰墓公布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愿她与谭嗣同和殇儿在另一个世界永远团聚。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