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当过秦的乡村小吏泗水亭长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时,他起兵响应,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他继续领导农民军,推翻了秦二世的统治,重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刘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一个大法家,
是我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个法家学说有成效的实践者。
他反对分裂,经过楚汉战争,战胜了以项羽为首的奴隶制复辟势力,重新统一了中国;
他继续实行由秦始皇开创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而斗争。
他进一步贯彻法家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奴隶制残余势力,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楚汉战争是刘邦反对项羽复辟奴隶制,重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战争。
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带领九百名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竖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火红战旗。
刘邦在沛吏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聚众数百人在沛地起义响应。“
世世为楚将”的楚国旧贵族后裔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投机混进农民起义队伍。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和项羽继续陈胜、吴广所未完成的推翻秦二世统治的事业,经过钜鹿一战。项羽击溃了秦的主力,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进咸阳,
秦王子婴于向起义军投降,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灭亡。
在项羽和刘邦之间进行的楚汉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为争逐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就其性质来说,
是刘邦反对项羽复辟奴隶制,重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战争。
楚汉战争是代表两个不同阶级的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
项羽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推行的是一条道道地地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政治路线,企图开历史倒车。
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反对分裂,要求统一,反对复辟,要求前进,
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秦末农民起义猛烈冲击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政权的过程中,一些曾经被打垮的反动奴隶主阶级以为复辟的时机到了,纷纷发动起来,打起反秦旗号,
安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业”。
当时田儋、武臣、魏豹、魂咎等奴隶主贵族,都先后起兵割据一方。长期以来逃亡隐匿,以伺机再起的张耳、陈余等奴隶主贵族以及孔丘的八世孙孔射等人也都
纷纷打入起义军内部,为复辟奴隶主统治而奔走呼号,到处钻营。
当时关东地区的很多地方,大都建立起奴隶主阶级的复辟性政权。
对于这些奴隶主阶级的复辟性政权,项羽和刘邦采取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反对立六国
早在反秦起兵的过程中,项梁和项羽就接受了反动儒生范增的意见,把楚国大奴隶主贵族,
在秦灭楚后早已沦为牧羊人的楚怀王孙心,扶立为楚怀王,并以复兴楚国为己任。
灭秦以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
割裂国土,大肆分封,一共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把六国之后都一一扶植起来,
所谓“分裂天下而威海内”,“政由羽出”。
俨然是一个十足的奴隶主霸主。刘邦则不然。在楚汉战争过·程中,郦食其曾建议刘邦立六国之后以树党。
刘邦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现今再要立六国之后,就是要使战将、游士“各归事其主,
从亲戚,反故旧”,这样,天下就很难统一了。
刘邦听到这里,不觉为之大惊,辍食吐哺,大骂邮食其“竖儒,几败乃公事”。可见,刘邦是反对立六国之后的。
通过楚汉战争,
刘邦逐步消灭了割据在各地的分裂势力和奴隶主复辟性政权
,增郡设县,朝着重建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而努力。
刘邦不理项羽那一套,坚持把统一战争进行到底,终于重建了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
诚然,刘邦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在消灭割据势力的同时,也分封了若干异姓王,但这是刘邦在当时条件下使用的一种权谋,不这样做,刘邦就不能战胜项羽。
《汉书·韩信传》有这样一段记载:韩信在攻破齐地后,按兵不动,派人到刘邦处,请立为齐王。刘邦大骂韩信:
“我被项羽围困于此,早晚望你派兵协助,为什么你迟迟不动,反要自立为王呢?”
张良、陈平附耳低声对刘邦说:“
楚汉相争,现在汉正处于不利地位,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
不如因而立之,好好对待他,使他善守齐地。不这样,齐地产生麻烦,胜败就很难讲了。”
刘邦亦醒悟到这一点,于是,派人立韩信为齐王,征发其兵,终于造成钳制项羽的军事形势。
因此,刘邦封一些异姓王是“徽一时之权变”。这在性质上是不同于项羽的分封。
刘邦在用人方面坚持法家路线
。他不好儒,凡是来求见他的儒生,不是吃闭门羹,被迫改儒服,就是被刘邦解下他的帽子,撒一把小便在里面,受到憎恶和轻蔑。
刘邦在平时常大骂“为天下安用腐儒”。
他主张凡是有才能的人,不管什么出身,都按军功行政,量才录用,“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次序”
。
因此,汉初一些有功之臣,很多出身于秦的低级小吏,甚至身为“白徒”,形成汉初所谓“布衣将相之局”,
使奴隶社会“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
项羽恰恰相反,“其任爱非逐项,即妻之昆弟”,贯彻的是“卑不逾尊,疏不逾戚”,讲究亲亲原则,讲究尊卑等秩的儒家路线。
因此,“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一些有才能的人,如韩信、陈平、彭越、叔孙通等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
转到刘邦方面,成为有名的谋士将领。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反对项羽复辟奴隶制,为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而斗争,
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刘邦攻入秦都咸阳后,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吏民皆安堵如故”,
“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唯恐刘邦不留在秦中。
刘邦的约法三章,对恢复当时社会秩序,保护封建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项羽入咸阳后,进行大屠杀,焚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所过无不残掠,秦民大失望。”
这是推行两条不同政治路线的鲜明对比。项羽推行复辟、推倒路线的结果是“百姓不附”,“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历史的车轮是倒转不了的。
最后,项羽演出了一出“霸王别姬”的丑剧,自刎乌江,以失败告终。
用七年时间粉碎异姓王的叛乱
中央集权是维护封建国家统一,抑制分裂割据必不可少的条件。
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政治制度上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机构,基本上都是承袭秦朝的。“
汉承秦制”,说明秦、汉在政治制度上是一脉相承的。
刘邦用萧何定律令,张苍作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为封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萧何所定的汉律,据《唐六典》注释:“魏文侯师李悝,集诸国刑书,造《法经》六篇,商鞅传之,改法为律,以相秦,……至汉萧何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之九章之律”。
可见,汉律是直接继承李悝《法经》和秦律而来的
。汉律对于镇压奴隶主残余势力,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刘邦在登上封建皇帝宝座以后,花了七年时间,用全力粉碎了韩信、彭越、卢绾等六个异姓王的叛乱阴谋,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初分封的八个异姓王,除长沙王吴芮外,都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为争取消灭项羽而先后加以分封的。
统一政权建立以后,刘邦立即同异姓王展开斗争。
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都是拥有很大军事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
刘邦同他们的斗争,是封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北方的韩王信、藏茶、卢绾以及赵相监边,后来自称代王的陈豨,不仅是当时北方边境重地的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而且他们互相串通,与匈奴勾结在一起,造成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
他们所在的燕、赵、代地区,又是奴隶主残余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
不少奴隶主大商人集结在他们周围,当时陈豨叛乱时,就任用了很多奴隶主大商人做将领。
这些家伙都想借助匈奴贵族的力量来推翻汉王朝,充当匈奴贵族的儿皇帝,复辟奴隶制度。
因此,刘邦同他们的斗争,不仅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而且也是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公刘邦在平城与匈奴展开的斗争,就是为了击溃匈奴贵族与韩王信联合的反革命武装力量。
尽管在这次战斗中,刘邦由于军事上的冒险,造成了“白登之围”。
但此后,刘邦并没有放弃对匈奴的斗争,他继续平定了得到匈奴贵族支持的陈豨、卢绾的反革命武装叛乱,
使那些阴谋分裂、复辟,甘心充当儿皇帝的可耻败类葬身沙丘,
这对掠夺成性的匈奴贵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和韩王信、卢缠等异姓王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实行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线。
刘邦这条路线以后为吕后、文、景所袭用。
到汉武帝刘彻时,汉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已足够强大,于是汉武帝就任用奴隶出身的卫青、霍去病为大将,经过艰苦的斗争,
终于彻底打败了匈奴,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野蛮掠夺。
保卫了汉朝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了汉族人民先进的农业生产,
这是符合各族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
结语
刘邦同项羽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刘邦战胜项羽,
统一战胜分裂,刘邦重建了地主阶级政权。
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平了异姓王,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残余;大力培植地主经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商人奴隶主复辟势力在经济领域的进攻,
加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从而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