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政治需要,二是经济需要,民族英雄郑成功奉明朝为正朔,铸有永历通宝钱,书体为行、篆、草三体,流通在台湾省及大陆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灭亡(1644年)后,在南方的朱氏诸王,称帝的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称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及在肇庆称帝的桂王朱由榔,都有铸币。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是纵横东南沿海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领袖,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郑芝龙、郑鸿逵与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御史吴春枝、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郑芝龙受封平虏侯,掌握军政大权,旋晋平国公;郑成功赐姓“朱”,封为“忠孝伯”,由此,郑成功也被称为“国姓爷”。
顺治三年(1646),清庭招抚郑芝龙,郑成功苦劝不成,与父决裂,郑芝龙与族人被清军裹挟北上。同年十月,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获杀害。时为桂王的朱由榔在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监国于肇庆,以肇庆府署为行宫,改称“永明宫”,封丁魁楚、吕大器、瞿式耜为大学士,十一月在肇庆即帝位,于第二年为永历元年(1647),永历朝铸造多种永历通宝钱,在南明诸政权中铸币最多,在位时间最长,是南明的最后一位君主。永历政权为争取郑成功支持,封其为延平郡王,郑成功奉永历帝为正朔,铸永历通宝铜钱。
关于郑成功铸币,并不见于正史,清代台湾人江日昇(约康熙中前后在世)
《台湾外纪》记载,郑成功驻军厦门后,为解决粮饷不足问题,于永历五年(1651年),利用母亲为日本人的有利条件,通好日本,“铸铜熕、永历钱、铠甲、器械等物”,于日本铸“永历通宝”铜钱, 江日昇之父江美鳌曾是郑彩部下,其记载颇具史料价值,应可信。
1994年,福建省漳州市的石码镇出土了100多枚永历通宝折二钱,其钱出土时带有毛边,似未成品,而且品种单一,一些学者认为郑成功在大陆应也有铸币。
郑成功铸造的“永历通宝”,与朱由榔永历集团铸币有着明显差异,郑铸永历通宝钱文有行书、篆书、草书三种,背后无文,直径在27mm左右,重量5-8克,为标准的折二钱,其出土及发现的地区基本在东面沿海及台湾省;朱由榔永历集团铸币发现地区则较为广泛,西南地区发现较多,钱文多为楷书,背后纪多种文字,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共五等面值。

郑成功铸“永历通宝”行书、篆书、草书三种铜钱,其中的草书版非常少见。


朱由榔铸铸“永历通宝”背壹分大钱
2009年,在台南市“水交社明清墓葬考古遗址”发掘出不少篆书、行书的永历通宝折二钱,是大陆与台湾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的历史见证。
郑成功奉南明永历帝为正朔,政治正确,铸永历通宝钱;经济有保障,使能经营东南抗清,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立不世之功,成为民族英雄,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原创:天宝 泉海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