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胸前的“兵、丁、卒、勇”有什么意义?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女公子来也 2024-07-18 14:07:0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两年,以《雍正王朝》《孝庄秘史》《甄嬛传》为代表的一众清代背景影视剧迎来“翻红期”,各大视频网站上的剪辑视频播放量动辄高达百万。

网友们对剧中情节进行热烈讨论的同时,也有不少观众留意到了一些小细节。

比如主角之外的兵将们衣着常常并不相同:有些人衣服上印着“兵”“勇”,另一批人则是“丁”“卒”。

关于清朝兵制,这衣服上的“一字之差”,背后又有怎样的讲究呢?

一衣带水!“兵”“勇”作为武装力量有啥区别?

其实按照编制和职责分类的话,清军也有“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之分。

所谓“兵”,就是正规军。提到正规军,其中就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主要由满人组成,是“嫡系正规军”,兵员非常有限,也是清初的主力军队。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待遇优厚,地位也极高。

他们直接隶属于皇帝,只听从皇帝号令,负责保卫京城安全,兼顾对外作战。

不过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八旗兵内部腐败,逐渐难以担当起征战的重任。

而绿营兵主要由汉人组成,他们隶属兵部,有兵籍,兵籍可以世代继承。

绿营兵正是为了弥补八旗兵兵力不足的问题而诞生的。可惜这支军队因为待遇低劣、装备较差,导致无组织无纪律,军纪十分涣散。

于是在这两支正规军之外,“非正规军”也悄然兴起:没错,正是“勇”字兵。

前面提到,绿营兵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八旗兵的不足,而“勇”的出现,则是为了弥补绿营兵的不足。

“勇”大多是从民籍中临时募集起来的,他们隶属于绿营兵,没有独立的编制,只能听从绿营兵的指挥。

“勇”作为不那么正规的“民兵力量”,成员很多都是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待遇地位等许多方面显然不如绿营兵,但他们吃的也是朝廷给的兵饷。

他们跟随绿营兵四处征战,虽然训练强度不如正规军,但久而久之和“兵”也没什么两样了。

介绍完“兵”“勇”的来历和渊源,另一支隐藏在幕后的队伍同样在清军历史上充满了“存在感”,几乎每一部影视剧的龙套角色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丁”“卒”们,都是怎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呢?

最强辅助!那些默默无闻又无处不在的“丁”与“卒”

在武装部队之外,衣着上印有“丁”字的,是后勤保障人员。

所以“丁”的主要职责也就是守好大后方,为武装部队做好服务工作。具体的工作内容有打理粮草、整备物资、后勤运输等。

有时,“丁”也会负责一些保密性较强的工作,比如传递军令文件。

总的来说,“丁”虽然待遇不及前线士兵,但胜在工作比较稳定,面临的风险也比前线士兵要低,是份不错的差事。

最后要介绍的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卒”。

“卒”的工作性质与现代的基层警察相似,主要担负起维护一方治安并管理监狱的职责。虽然地位较低,但这一颗颗“螺丝钉”同样不可小觑。

比如,“卒”在主职之外还要负责对营地进行维护,确保营地安全。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需要出色的耐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才能胜任。

“卒”作为基层管理人员,组成者大多是穷苦百姓,收入始终很低,工作环境也相对更艰苦一些。好在他们可以接外快捞些油水维持生计,以此勉强维持生活。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明白,“兵、丁、卒、勇”看似只是印在衣服上的字,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阶级鸿沟,自上至下足以涵盖整个清代社会。

这样的运行机制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大家各司其职,实际上在当时的人们不曾察觉的细微处,早已有暗潮涌动。

在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否也隐含着清朝军队日渐衰落的真相呢?

外强中干!清代兵制都有什么致命缺点?

清朝兵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体系,能维持长期运转代表其中有一部分可取之处,但缺点同样不能忽视,其中一些对于清王朝来讲甚至是“致命”的。

诚然,清朝军队的主力有八旗兵和绿营兵等,多样化的军队组成使得部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面对突发状况更能随机应变。

但正如前文所讲,以彪悍著称的八旗兵作为核心武装力量,却因为养尊处优早早失去了战斗力,所谓“八旗子弟”久而久之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少爷兵”。

更为人不齿的是,八旗兵内部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战斗力因此被进一步削弱。

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面临的困境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是待遇太低,导致士气不振;其次是管理松懈,导致军纪败坏。

武器损坏却不能维修更换,缺乏马匹也迟迟不能配备,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又从何谈起呢?

在选拔机制和指挥系统上,清朝军队也没有给出合格的答卷。

满洲贵族子弟从小便“垄断”了军队中的各大要职,导致普通士兵想要晋升难上加难,更谈不上进行专业训练了。

由于军队构成十分复杂,三教九流混迹其中,多数时候如同一盘散沙,很难进行统一的指挥和调度。

久而久之,军队的战斗力被不断削弱。部分地区的“勇”甚至成为骚扰居民、打砸抢掠的主力。

可即便是面对这样的军队,朝廷依然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去维持它的规模和运作,消耗财力物力,加剧了清廷的财政危机。

这样逐条捋顺下来,清军的衰落、面对外敌时的无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结语

清朝士兵“兵、丁、卒、勇”的分类清晰地反映出了清代兵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

考虑到当时的历史局限性,这样的制度具有很高的适用性,也便于各地进行实践。但其中的弊端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于在面对外敌时暴露无遗,使得清代兵制最终走向崩溃。

参考文献

赵治国.简议清朝传统军队裁汰、更新机制[J].兰州学刊,2008,(09):145-147.

张研,孙燕京.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的演变[J].中州学刊,2003,(03):122-127.

4 阅读: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