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脾气虚,百病生;肾气衰,未老先衰。”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作息不规律,脾虚、肾虚成了不少人的“通病”。有人一看脸色萎黄、精神不济,就想着吃归脾丸补气健脾;有人腰膝酸软、畏寒怕冷,马上想到肾气丸来补肾阳。
可你知道吗?单独补脾或补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真正的好方法,是脾肾同补,标本兼顾!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比归脾丸更健脾、比肾气丸更补肾的良方——既健脾又补肾的中医调养法,让你的身体真正恢复元气!

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个病人,40岁出头,事业有成,但整个人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了不少。他来找我时,一脸疲惫,诉说自己长期失眠、记忆力下降、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还经常腹胀、拉肚子。
他自己上网查了一通,觉得自己既是脾虚,又是肾虚,于是买了归脾丸和肾气丸一起吃。
开始的几天似乎有效果,精神稍微好点,但没多久,他发现自己口干舌燥、上火、便秘,甚至感觉心慌心悸,吓得赶紧停药。

问题出在哪?
很多人以为「哪个器官虚就补哪个」,但脾和肾是一对亲密搭档,不能只补一个!
· 脾主运化,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供给全身;
· 肾主精气,是人体的“能量库”,但这个“库”要靠脾来填充。
· 没有脾的运化,肾的储备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单补脾,脾气虽然在升,但肾气跟不上,能量供不上去;如果单补肾,肾的精气增强了,但脾无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还是白搭!

所以,脾肾一定要一起补!
为什么脾肾同补,比单补脾或肾更有效?中医有个经典理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养先天。”
简单来说,脾是“加油站”,肾是“蓄电池”,加油站不给力,蓄电池再强也撑不住。
很多现代病,其实都是脾肾两虚导致的,比如:
· 长期腹泻、消化不良,吃点凉的就不舒服,这是脾肾阳虚;
· 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穿再多也暖不过来,是肾阳虚在作怪;

· 水肿、虚胖,脸上浮肿、乏力,怎么减肥都没用,脾肾运化水湿的功能出了问题;
· 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以为是脑子的问题,其实是脾肾亏虚,气血不上头导致的;
· 女性宫寒、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男性精力下降、腰膝酸软,很多情况都是脾肾失调导致的。
看明白了吗?脾肾虚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连锁反应!
真正的脾肾同补,比归脾丸、肾气丸更有效!很多人问:既然脾肾要一起补,那到底该怎么补?

其实,归脾丸和肾气丸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更擅长单一补脾或补肾,并不能真正做到脾肾兼顾。要想真正调理脾肾,还是得靠综合调养!
1. 饮食上:补脾又补肾,吃对了才能事半功倍脾肾同补的黄金食物:
· 山药:健脾又补肾,脾肾双补的代表!可以煮粥、炖汤,怎么吃都行。
· 枸杞:补肾又养肝,泡水喝、煲汤都不错。
· 黑芝麻:补肾填精,还能养发,适合肾虚脱发的人。
· 莲子:健脾养心,特别适合脾虚导致的失眠多梦。

· 羊肉:温补脾肾,适合肾阳虚、手脚冰凉的人。
避雷食物:
· 生冷食物(冰淇淋、冷饮):伤脾阳,导致消化变差;
· 过甜的食物(蛋糕、奶茶):甜腻伤脾,容易生湿气;
· 过咸的食物(腌制品、咸鱼):过咸伤肾,容易水肿。
2. 运动上:补脾养肾的最佳运动每天坚持:
· 揉腹:双手交叠,顺时针按摩腹部10分钟,促进脾胃运化。
· 踮脚尖:站立时反复踮脚15-20次,刺激肾经,增强肾气。

· 八段锦:特别是“左右开弓似射雕”和“背后七颠百病消”两式,最适合脾肾两虚的人练习。
3. 养生习惯:调整作息,脾肾才能真正恢复几点必须注意:
· 晚上11点前一定要睡觉,熬夜最伤肾;
· 少思虑少焦虑,思虑过度伤脾,压力太大伤肾;
· 泡脚:用艾草、生姜泡脚,每天15-20分钟,温补脾肾。
结语:真正的健康,不是靠吃药,而是靠调养归脾丸能健脾,肾气丸能补肾,但真正的健康,不能只靠药丸,而是要从根本上调理脾肾!

如果你长期疲惫、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失眠多梦,不妨试试“脾肾同补”的方法,从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入手,慢慢调整,脾肾强了,身体自然就好了!
健康,不是靠一两种药,而是靠长期的养护!
信息来源:
1.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本草纲目》——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