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子嗣单薄的刘备不一样,曹操一生共有25个孩子。
虽然他们大多都或平平无奇、或无心争抢,但还是不乏一些较为出色、且有野心的人。
其中又数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最为出彩。
他这几个儿子,曹昂仁孝,曹彰善战,曹植文采斐然,曹冲更是有神童之称。独独这个曹丕,好似并无什么过人之处。
但为什么,他却是最后那个赢家?曹操到底看上他啥了?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就算曹操这人再离经叛道,他骨子里还是个古人,心中依然有点“立长不立幼”的思想。
再加上曹昂也很争气,他生性仁厚孝顺不说,还文武双全,算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魏臣服他,众弟兄们也都打心底敬他。
所以打一开始,曹操都把曹昂当成唯一的继承人来培养的。
可以说不出意外的话,曹昂就是下一个魏王了。
可世上就是那么多意外。
曹操有一位将领,名叫张绣,也为他立过不少功。
在宛城的时候,曹操无意间看到张绣老婆,长相漂亮、气质温婉,向来痴迷人妇的曹操起了色心,把人家给玷污了。
身为一代名将,能受着耻辱?
张绣怒发冲冠,当天夜晚就提着刀,打算刺杀曹操。毫无防备的曹操被打了个出其不意,险些丧命。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曹彰冲了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替曹操挡下了致命一击。他艰难的握住胸前长刃,口吐鲜血的说:“世上可无曹彰,但不可无曹操!”
然后用尽全力把已经懵圈了的曹操扔上自己的马,待马走后,他才安心了闭了眼。
就这样,一场荒唐的闹剧,让曹操的第一位继承人就这么没了。
可要是没这场闹剧,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曹丕摘桃子。
因为这事儿,曹彰的生母丁夫人还和曹操决裂,直到死后都不愿再见曹操一面。
曹昂死后,世子之位空缺出来,其他众儿子也没什么长次之分,最终立谁全凭曹操个人喜好了。
这会儿有几位公子纷纷崭露头角,都开始在老曹面前刷存在感。
但大家伙最看好的下一位世子,还要数曹冲。
曹冲是曹操最小的儿子,他七岁时巧计称象,名震天下,全世界都知道曹操生了个神童儿子。
这位小公子聪慧,却从不摆架子。
他见了文臣武将都一口一个叔叔伯伯,把人叫的很是高兴;对下人马夫也都恭敬有礼,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上上下下提起他,都是赞不绝口,曹操对他自然也是打心底里头喜欢。
不知是天妒英才,还是曹操对他的偏爱过于明显,引来了有心人的忌惮。这位众望所归的小公子,竟在十三岁那年夭折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天,曹府接连死了好几匹骏马。
马医去看了,说是被南方来的毒鼠咬死的,曹操没太放在心上,就随意叮嘱了一下马夫们平时注意除鼠。
结果不到半月,曹冲就被毒鼠咬伤,从此高烧不退,强撑多日后还是一命呜呼了。
值得一提的是,曹冲被咬后,曹丕也因毒鼠大病一场,但他身强力壮的,挺了过去。
曹操悲痛欲绝,一夜之间白了头,魏王不复往日意气风发。可见他是真的喜欢这个儿子,曹昂死时,他都没有这么痛苦过。
关于曹冲之死,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最多的就是“曹冲受伤并不是意外,而是被其他公子害死的”。
有一次曹操听到下人议论,说感觉冲公子身上的伤口,不太像毒鼠,倒是有点像毒蛇的咬痕。
曹操当时就斩杀了议论的下人,并下令不许任何人继续谈论此事。自此之后,曹冲之死彻底成了一个禁忌。
曹操为什么会下这个命令,究竟是不愿打扰已故的冲公子安歇,还是自己也不敢深究?
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曹冲没了,世子位再次被空出来。
大臣们这会儿比较看好的是曹彰和曹植。
曹彰从小就跟着许褚他们习武,武力值爆表。但脾气太差,有勇无谋,经常脑子一热就不顾后果的往前冲;
曹植文采斐然,熟读四书五经,一首《洛神赋》名动天下。可他行事太过放纵乖张,平时就喜欢饮酒作乐,说话做事儿没个尺度。
这二人一文一武,虽然都有缺点,但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朝廷里也分了两派,一派支持曹彰、一派支持曹植。
可能曹冲之死,让曹操自己心中也有了些思量。
他对剩下那些儿子,再也没有特别关注的。
面上一视同仁,对谁都不冷不淡,没人知道他心里到底相中了哪个。
有一天晚上,曹操传来司马懿,说想让他从自己的儿子里面挑个出来做学生。
曹操对司马懿的看重,那是众所周知的,司马懿辅佐的儿子,必须是未来的世子。
司马懿心中明白,魏王这是在试探他心中看好哪位公子呢。
他沉思片刻,恭敬地说,想做曹丕公子的老师。
莫说旁人了,曹操都有些惊讶,他微微挑眉:“别人都在曹彰和曹植之中押宝,怎么就你司马懿跟别人不一样?”
司马懿连忙点头哈腰的装傻:“丞相不是问我想做谁老师吗?微臣不会舞刀,教不了彰公子。文采又不及植公子万分,更教不了他。”
曹操冷笑一声,心下有了考量。
曹丕平常表现的脑子愚笨,虽也天天跟着行军打仗,却好似永远开不了窍似的,文不成武不就。
比起兄长和几个弟弟,曹丕确实看起来平平无奇,好像除了努力,一无是处……但果真如此吗?
别人看不到,司马懿这个老狐狸可是一直看在眼里。
武力值高能怎么样?文采好又能怎么样?当臣下还行,想当主子,还差点意思。
其实曹丕身上有两个众子都不及的优点,这两点才是曹操最终选择他的原因:一是能忍常人不能忍;二是该狠的时候狠。
曹丕非常能忍。
曹操这几位公子,巴不得让全世界看到自己的能力,接受众人吹捧,诚然他们收到了外人的赞誉,但最终决定权,可是在曹操手中。
所以甭管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多好,没一点用,老爷子看不上你都白搭。
曹丕就不一样了。
从他掌权后的操作来看,他其实一点也不笨,甚至说他可能才是那个最聪明的。但从不露才,曹操问他问题,他也都会保留几分。
一来才不压父亲,满足曹操的虚荣心;二来不让自己暴露在众人之间,免得引起他人嫉妒,陷入危险之中。
忍一天两天可以,他可是忍了将近三十年啊,直到曹操临死之前,才锋芒初露。
再说心狠手辣这点。
曹操有一次为了测试几个孩子的性子,设了到“考题”。
他提前让自己的心腹守卫守好书房,不许任何人进入,还特意嘱托了:“即使是几位公子来,也不许放行,否则就杀了你。”
然后又去告诉几个儿子,要他们去书房取一件重要物品,务必要在一刻钟之内取出。
守卫哪知道自己成道题了?他怎么也不放行。
几人都知道该守卫是父王的心腹,重话都不敢跟他说。眼看着时间快到了,曹彰和曹植在旁边急的干瞪眼,却无能为力。
一直闷声不吭的曹丕突然抽出刀,一刀刺死了书房门口的心腹。然后皮笑肉不笑的擦擦血,进书房取出了曹操要的东西。
两个弟弟在旁边都惊呆了,司马懿将一切尽收眼底,回去禀告了曹操。
曹操听后喝了口茶,看似平静的“嗯”了一声,但司马懿却看出他眼中那抹不易察觉的满意。
对别人狠算什么?他曹丕对自己也一样狠。
还记得上面说过,曹冲被毒鼠咬伤后,曹丕也被咬伤,险些丧命。
虽然曹操下令不许议论,但冲公子不太可能是意外被咬,这几乎已经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了。若真是人为的,那曹丕极有可能是为了洗脱嫌疑,故意让自己也被咬伤。
曹操不愿查,也不让人再提,恰恰说明,他心中多少是有些猜测的。但倘若真的和曹丕有关,难道要再失去一个儿子吗?所以他不想再深究下去了。
正是因为这些事情,司马懿才会对这个被众人忽视的丕公子情有独钟,认定了他才是能继承大业的那个人。
最后事实证明,司马懿确实站对队伍了。
其实曹丕才是最像他父亲的人。
曹操能走到今天,绝不是靠他用兵如神,而是靠的“忍”和“狠”。
曹操在董卓入京时,恨不得认贼作父,天天三叩九拜的讨他欢心。
那会儿满朝文武暗地里都把他祖宗十八代问候一遍了,但他毫不在意,依旧天天对着国贼晨安暮省。
这才让他取得了董卓的信任,让他有机会行刺董卓。
后来逃亡那会儿,曹操因误会杀了救助自己的吕伯奢一家,还说出了那句让人心惊胆战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就这两件事儿,足以看出曹操是个十分能隐忍,且心狠手辣的人。
就是得有这种性格,才能让他最后办成大事儿;也正是因这种性格,才让曹操的属下对他五体投地。
那曹操当真不了解自己这个“平平无奇”的二儿子吗?
真不见得。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就连外人司马懿都看出来的事儿,老奸巨猾的曹孟德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曹丕固然城府深,但他毕竟还是比着老爷子少吃了几年饭的,他那点儿心思,曹操看在眼里,但从不点破。
不点破,但很满意。
为人君者,你可以不会打打杀杀,也可以不爱舞文弄墨,但一定要懂得隐忍,有驭下之术。
属下要对你又敬又怕,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正因如此,曹丕才能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摘到最后的果实。
或许曹操也曾被这个儿子“骗到”过,但经历过那么多事儿,他早就明白了。
看似普通的曹丕,骨子里才是最像他、最值得托付的。
曹冲之死究竟和曹丕有无关系?曹操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
他只希望曹丕能够继承他的遗志,带领曹氏继续把江山稳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