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没福硬享:远离吃苦教育,享受自在人生

化橙Cena 2024-08-27 21:47:01

“年轻人没福硬享”,往往与“老一辈没苦硬吃”关联。在网友的画笔下,有这样三组对比:

其一,40度的天,老一辈是热到中暑,还会安慰自己“出点汗更健康”;年轻人则是“开最冷的空调盖最厚的被子”,宁可出高电费也要舒服。

其二,老一辈的吃苦,是剩菜热了两三遍,仍不舍得倒;年轻人的享福,是“一天工资100,要吃120”,“苦了啥,也不能苦了我这张嘴”。

其三,老一辈“没苦硬吃”的信念源于,“都是这么过来的”;年轻人的“没福硬享”的思考在于,没办法,我吃不了一点苦,先享受着,其他爱咋咋地。

小红书网友关于 “老一辈没苦硬吃 vs 年轻人没福硬享”的漫画对比

这样的日常生活对比背后,是不同年代物质水平与养育条件差异的产物,更是对“吃苦耐劳”四个字的不同理解。当年轻人直言无法理解老一辈的生活方式时,老一辈也看不懂年轻人的神奇操作。而用“代际差异”来描述这一现象,过于武断。

事实上,年轻人的享福,与“勤奋努力”并不冲突;年轻人的吃苦,也不同于老一辈“节俭”作风。当我们在谈论年轻人“没福硬享”时,或许可以从“代际之争”的视角抽离,去感知“吃苦在前,享福在后”的观念之变。

一、如何享福:享口舌之福的活在当下

年轻人“没福硬享”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买20元一瓶的水、零食不断、永远少一件衣服……总而言之,与老一辈人省着花的“节俭”大相径庭。他们秉持着“先苦不一定甜,但先甜它一定甜”的理念,享受着口舌之福,减少所谓买房买车等长远之计的未来畅想,主打活在当下。

小红书上关于“现在年轻人有哪些没福硬享的行为”总结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网友一语道破天机,“吃得苦中苦的都在伺候人上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年轻人对于职业发展、未来轨迹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感。这份不确定,既来源于时代红利的慢慢消退,也来源于退休年龄或将延迟的社会时钟变化。

当巴以冲突此起彼伏,美国大选轮番上演好戏,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变化似乎无处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在疫情封控结束后,没有停下脚步,反而越演愈烈。青年失业率只是一个表现特征,“萝卜快跑或可造成失业潮”的科技隐忧也只是社会情绪的投射。

这一代人,似乎再也没办法如老一辈,照着苏联模式、美国的西方化模式样本,去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赶超目标已经不复存在,全球性问题席卷每一个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未在此刻如此强烈。我们的国家何去何从,还能依靠社会共商共建一起努力;可我们的人生要何去何从,已经没了样本。

“上个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路径,已经破灭;“努力工作,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的美梦,在不被裁员就已经很好的悲观情绪下,也难以立足。“苟住”,做好眼前事,似乎是每个普通人能够为自己人生托底的最优解决方案。

当宏大叙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难以维系之时,人间烟火气的平凡日常才能慰藉那颗不安且脆弱的神经。这样的思路不禁成为年轻人的共识:既然“吃的苦中苦”已然无法获得未来希望,不如先甜一甜,好歹让每一天的清晨有起床的动力。即,永远为现在的享受心动,不为画饼下的美好作贱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年轻人的享福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价值观念。光谈奉献、不谈回馈,是流氓行为。正因如此,董明珠怒斥孟雨童,称“钱不是大学生的梦想”,才会迎来舆论反噬。

即,连钱这样的一般等价物都无法给到我,我凭什么相信你能够给我更好的未来?毕竟,要一个对梦想祛魅的人,舍下实实在在的当下,也是一种天真。而这恰恰是当代年轻人摒弃所谓吃苦教育的原因所在。

二、如何吃苦:吃费力之苦的人生态度

当我们谈论年轻人吃不了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

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能做到,而你怎么就受不了这份罪?

是你还没有感受那种“孩子在哭、你要工作、家人在重病”的养家之苦,就让你读点书,你怎么就这么难呢?

是以前连饭都吃不起,现在你能丰衣足食,还有什么可不知足的呢?

可见,所谓的吃苦教育,就是一种比较思维。你要学会吃苦,因为你要承担的人生重担会越来越重;你要在苦中找乐,因为现在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你要懂得吃苦的延迟满足,现在的苦,是为了以后的甜。

而当代年轻人为什么摒弃掉了这种吃苦教育?因为生活在物质水平明显提高的90后、00后,已经从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上升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有极强的自主意识,拒绝“去做让别人满意,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凡事都爱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东西,而后才去找匹配”。

小红书上关于“吃苦”观念的变化

在他们看来,吃苦不是卖体力的勤劳,也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而是敢于摆脱路径依赖、一次又一次的去挑战自己,并且忍受不确定、接纳悬而未决的状态。

人生闯关的确是越来越难闯,但与别人比较去逼迫自己长大的路径,只会令人在执念中越陷越深。我们要做的是看清自己,是找到自己想要的,是让吃苦成为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不让苦白吃,是当代年轻人对于“吃苦在前,享福在后”的另一种解读。即,年轻人从来不是说不能吃苦,而是要吃有意义的苦,拒绝无意义的自我内耗。

在他们看来,享受口舌之福,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去吃费力之苦。这是一种“走出去,只为了更好走回来”的思考方式:也许只有明明确确的期盼与渴望,才能激发起克制自己、深度思考、忍受孤独的前行动力。

三、观念之变:吃苦在前,享福在后

在经济学上,我们常常将人作为一个理性人来对待。即,每个人都在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行为经济学却在告诉我们,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来自认知、身份、情绪、偏好的影响。

当我们不解,老太太为了去捡40斤小麦、犯病住半个月的时候,却常常忘了,我们也会为了能在大促的时候省下一些钱,花非常多的时间去找优惠券、理解促销规则。

这种损失厌恶的心理,常常被我们忽视,即“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老一辈会因为没捡的小麦而难以忍受,即使代价比没做更高昂;年轻人也会为没有拿到最高优惠而耿耿于怀,因为“本可以”的分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

且在互联网语境当中,年轻人的文化权力往往高于老一辈,所以老一辈的行为容易被片面误读。这种共鸣之下,忽视了人性是共通的,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年轻人与老一辈对于“吃苦”的不同理解

当我们真的能抽离掉一些偏见,用更客观理性的方式去思考老一辈人和年轻人选择的时候,我们也许能够更平和的看待这两者的差异:

正是因为老一辈人的勤奋与努力,才造就了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以及年轻人得以去谋求自我实现的物质基础。所以,不必指责,接纳并学会沟通,也许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当所谓的专家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去指导年轻人的生活时,也忘记了,自己也曾年轻过,厌恶过他人的说教。因此,观念差异从来不是争议的核心,而是人们对待差异的态度。

“吃苦在前,享福在后”是老一辈所获得的生存经验和集体智慧,可未必适用于当代的年轻人。毕竟苦是吃不完的,可享福的时间段却是有限的。当人们不再信奉所谓的吃苦教育时,自由而开阔的旷野才会向人们迎面而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拖鞋哥新传考研”(ID:XCKY01),作者:暄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