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4月2日至3日,中美两军于上海举行2025年度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工作小组会,期间风云涌动,诸多关键信息浮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对台海局势及岛内态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在两军沟通体系里占据特殊且重要的地位。中美军事力量在海空领域接触频繁,相应地,海空区域也是最易引发摩擦之处。回顾该机制历史,其建立旨在降低两军海空相遇时的风险,过往会议依循一定规律,在时间与地点上有着轮换惯例。但此次2025年度的工作小组会,却打破常规。
五角大楼(资料图)
时间节点上,正值解放军开展“海峡雷霆-2025A”围台军演,这一巧合绝非偶然;地点选在上海,也与以往的安排大不相同。美国主动前来中国进行商谈,背后有着深层原因。近年来,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军事活动愈发频繁,与解放军的海空对峙时有发生,像在南海等海域,美军舰机时常出没。这种高强度的军事活动增加了擦枪走火的风险,美国显然也意识到这一严峻形势,期望通过对话来管控分歧,避免意外冲突。同时,美国也希望借这样的交流机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军队的军事战略、行动准则以及应对外部挑衅时的决策机制。
在此次会议中,双方针对海空安全形势展开交流。长期以来,美军舰机在中国当面海空域的行径一直是影响双方军事关系的关键问题。美方频繁开展侦察、测量活动,还组织高强度演训,这些行为极易引发误解误判,严重威胁中国主权与军事安全。举例而言,每年美军飞机在中国附近的侦察活动超千次,若算上各类演训行动,总数超3000次。这种近乎常态化的军事活动,无疑是对中国安全底线的持续试探。中国军队始终坚守原则,依法依规回应美方的每一次危险挑衅行为。在此次会议上,中方再次郑重表明立场,未来也必将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华盛顿(资料图)
会议还对《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探讨改进海上军事安全问题的措施。《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自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双方海空军事行动,但随着局势变化,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次评估与讨论,意在让该准则更加适应新的安全形势,增强其可操作性与有效性,为两军海空相遇时的行动提供更清晰的指导。
从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整体战略布局来看,其在南海等地区频繁举行联合演训活动,拉拢盟友介入地区事务,试图构建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不过,当面对解放军大规模军事行动时,美军又表现得极为谨慎。在解放军开展“海峡雷霆-2025A”围台军演期间,美军虽在周边海域有一定军事调动,但并未采取直接对抗行动。这种矛盾的行为,反映出美国在战略层面的纠结。一方面,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试图通过军事威慑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美国又深知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巨大代价,极力避免陷入战争泥潭。
中国台湾(资料图)
再将目光转向岛内。长期以来,“台独”势力妄图“倚美谋独”,幻想凭借美国的支持实现其分裂图谋。但此次中美军事磋商释放出的信号,让岛内局势发生微妙变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逐渐明朗化,其对“台独”势力的支持并非毫无底线。美国深知,台海一旦爆发战争,自身将面临巨大风险,因此并不愿为“台独”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这一态度转变,对“台独”势力无疑是沉重打击。
岛内民调数据显示,反对“以武拒统”的民众比例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意识到,“台独”意味着战争,将给台湾带来毁灭性灾难。在经济领域,美国近期关税贸易战持续升级,将台湾列入所谓“黑名单”,赖清德当局赶忙宣布扩大对美采购,签署天然气买卖意向书。此举不仅引发岛内民众对其“卖台”行为的质疑,也凸显出台当局在面对美国压力时的无奈与被动。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岛内风向正发生显著变化,民众对“台独”势力的行径愈发不满,“台独”势力的运作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立场始终坚定不移。无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军事行动中,中国都展现出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强大决心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