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曾与女儿李敏一起视察水库工地。乘车途中,毛泽东突然看到路边有一块石碑,石碑下面是一只大乌龟。毛泽东当即叫停汽车,带着女儿下去观看。
毛泽东用歌曲的形式给李敏开了一个玩笑,这还是李敏第一次听到爸爸唱歌。随后,毛泽东风趣地把贺子珍比作乌龟,同李敏打趣起来。父女俩心领神会,相视一笑……
毛泽东、李敏
“我们家有三派,我同你是一派”自1949年,李敏在北京上学以后,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住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星期天下午就返校。不是假日,她在家里待的时间很少。同时在北京上学的李讷、毛远新,也都是到了星期六才回家。
毛泽东很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除了极特殊的事情分不开身外,他每个周末都要同大家一起吃顿晚饭,聊聊天。开晚饭的时间定在晚7点。有一次,到了6点3刻,其他人都到了,唯独毛远新还没来。毛远新在101中学读书,学校在颐和园附近,要倒几次公共汽车才能回到家。年幼的李讷肚子饿得受不了了,吵着要吃饭。李敏说,远新还没回来呢。李讷不管,一定要提前吃饭。江青和毛泽东顺从她,都入座就餐,唯独李敏不肯吃,说远新还没回来呢。直到7点整,毛远新才气喘吁吁地赶回来了,他是因为倒车不顺,耽误了点时间。直到这时,李敏才肯坐到桌旁来。
李敏
由于李敏小的时候一直在苏联生活,导致中文说的不好,也不怎么会写。贺子珍见她中文水平不行,就要求李敏每天写日记,锻炼文字能力。到北京以后,毛泽东听说了贺子珍的这个建议,觉得很好,就买了两本硬皮笔记本,一本给李敏,一本给李讷,让姐儿俩都记日记。
爸爸送的笔记本,是黑皮的,李敏觉得不够漂亮,又用自己的零花钱,到商店买了一本带有插图的精美日记本,兴冲冲地开始记日记。
李敏的日记本,就放在卧室自己的书桌里,并没有上锁。她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觉得有上锁的必要。但她毕竟是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心中朦朦胧胧地觉得有一种异样的感情,这种情绪,可能在日记中有所流露了。
有一天,她发现,在李云露进过她的屋以后,她的日记本不见了。过了多半天,又悄悄地放回来了。后来从江青的口中,她得知自己的日记被别人看到的事情,十分生气伤心,转身回到房里,把那本心爱的日记本撕得粉碎,扔到了垃圾箱里。她觉得好伤心,眼泪不禁流了出来。
毛泽东与李敏、李讷
后来有一次,毛泽东突然问李敏:“怎么不写日记了?”
李敏默不作声。从来不在爸爸面前告状的她,仍然不说别人一句坏话。
毛泽东没有再追问,只是感叹地说:“我们家有三派,我同你是一派呢。”
这句话,毛泽东不仅对李敏说过,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有的也听到毛泽东说过。
毛泽东关心李敏的学习与生活毛泽东的工作很忙,父女俩的作息时间又不一致,加上李敏住校,两个人难得见面。父女俩接触时间最多是在暑假,李敏可以不上学,整天在家,有时还能跟随爸爸到北戴河,与爸爸一起游泳,散步。
但是,毛泽东再忙,总是亲自过问李敏的功课,关心她的成长。
毛泽东
一般的女孩都喜欢文科,李敏却喜欢理科。她的中文水平一直很差,所以最怕上语文课,特别是语文测验和写作文。语文测验的成绩常常不好,有时是因为没把测验题弄懂,有时懂了却不知怎样准确地把答案表达出来。作文更令她头痛,她脑子里想得好好的,写出来却成了另一回事。
李敏喜欢数学,因为数学的公式是明明白白,直截了当的,但做应用题就不成了。应用题是用文字来表述的,李敏往往理解错误,演算和答案也就跟着错了。于是,她成了不及格的数学爱好者,这使她非常苦恼。
毛泽东常常鼓励她,帮助她重点提高中文水平。毛泽东指着书房里的一架架书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下个决心,一架书一架书地读,读完一架读另一架,你会有进步的。”
毛泽东随手拿了一本书递给李敏,这是一本《西游记》,为了提高李敏阅读的兴趣,毛泽东还讲了其中几段故事给她听。后来,毛泽东又指导李敏读《红楼梦》。毛泽东还希望李敏读点古文书籍,这对李敏来说就更难了。
毛泽东
在爸爸的支持下,李敏开始有计划地阅读世界名著。她先读的是巴尔扎克的作品,把“人间喜剧”几乎读了一遍。她打算一个作家一个作家地读下去。这个计划是很庞大的,李敏首先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课余才能读书,她书读得比较多的是在假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敏常常向学校的图书馆借很多书。毛泽东有时步入李敏的房间,看到桌上放着书,总要走过去翻翻看看。碰上一两本他感兴趣的,就拿去看了。
毛泽东读书有个习惯,喜欢在书上作眉批,写下自己的观感、评语。有一次,他读李敏借来的书,兴之所至,提笔竟在书上批了一段文字。李敏把书拿回来一看,急了:公家的图书是不许涂写的,爸爸写了字的书怎么还呢?说不定老师要自己赔书呢。没办法,她只好硬着头皮去还书。好在同时还的书多,老师没有发现,“蒙混”过了关。至于毛泽东批的是哪本书,写了哪一段话,李敏已经没有记忆了。
毛泽东
毛泽东还鼓励李敏读政治、历史方面的书。汪东兴听说了,特地给李敏送了一套马克思全集、列宁全集,还有史记、汉书等史书。这些书,李敏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毛泽东有时还抽时间检查李敏的作业本,发现作业有错误的地方,就耐心地给她讲解,帮助她改过来。
李敏喜欢运动,有的运动项目成绩还不差,为此,江青曾夸张地说李敏有运动天才,说要送她到业余体校去受训。
有一次,李敏上体育课,右腿骨折,肿得老粗。正在养伤,她又感到全身发软,没有力气。抽血一化验,发现得了肝炎。于是,她被送进了传染病院,住了两个月医院。
在医院里,好多叔叔阿姨来看望她。陈毅那么忙,还到医院来,坐到她的床前给她讲故事,读诗给她听。
在这个时候,李敏最想念的是爸爸,她想起,每个周末从学校归来,毛泽东都是万分欣喜地欢迎她。到星期天下午要返校了,父女俩都觉得依依难舍。有一回,李敏心里不高兴,临返校时掉了眼泪。毛泽东温情地弯下身子,抱着李敏,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轻轻地说:“你是好孩子,爸爸爱你。”李敏听话地把眼泪擦干,高高兴兴地走了。
毛泽东
生病中的李敏,多么希望见到爸爸。她知道,爸爸太忙,不可能来看她。毛泽东的确没有来过,但他惦记着女儿。他不时让警卫员给她捎来吃的、玩的、看的。有一次,毛泽东还捎来他专门为李敏写的一首诗,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李敏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感受到父亲对她的深深的爱。这首诗,至今珍藏在李敏的手里,舍不得拿出来给别人看。
等到李敏终于病愈回到家,毛泽东紧紧地把她揽在怀里,欣喜地说:“你终于回来了,爸爸欢迎你。”
此时,李敏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
毛泽东问女儿:你知道王八为什么驮石碑吗?有一个假日,毛泽东突然出现在李敏的卧室,说:“走呀,我们一块出去走走!”
李敏真是喜出望外,立刻像小燕子一般飞到了爸爸的身边。
毛泽东、李敏
当时北京的郊区要修建水库,毛泽东决定去工地视察,他知道李敏在家,就带着女儿一起去。
能够同爸爸单独出去玩,李敏兴奋极了。平时沉默寡言的她,此时话多了起来,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和愉快。
毛泽东一边含笑聆听着女儿喋喋不休地诉说学校中的新鲜事,一边打量着女儿。他发现,女儿长高了,从小姑娘变成个大姑娘。她已经洗尽了“洋宝贝”的洋味,衣着打扮是地道的中国女学生模样,上下一身深蓝的干部服。他怜惜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说:“你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要打扮打扮自己,穿得漂亮一点,要不将来找不到对象了。”毛泽东说完,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
李敏一听,急了,跟爸爸嚷嚷起来:“你说话不像爸爸的样子!”
毛泽东没有生气,又指着李敏的两条辫子说:“在辫子上系上两个漂亮的蝴蝶结,人就会漂亮多了。当然,也不能打扮得太过分,别人会把你看做怪物呢。”
说完,毛泽东又是一阵开怀大笑,李敏也被爸爸逗笑了。
李讷、李敏
汽车疾驰在平整的公路上。一座由石龟背着的石碑从车窗外闪过,被毛泽东看到了,他连忙招呼司机停车。他带李敏下了车,围着石碑转了好几圏,又仔细地看了碑文。他回过头来问李敏:“小外国人,你知道王八为什么会驮石碑吗?”
李敏摇摇头,她这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石龟和石碑。
“这里有个故事呢。”毛泽东兴致极高地对李敏说,“有一支歌子唱的就是这个故事,歌子的名字就叫《王八卖烧酒》。”
于是,毛泽东合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曲调,轻声地唱起来:
“王八呀王八我问你,你呀为什么驮石碑?因为我呀卖烧酒,烧酒里面掺了凉的水。”
唱完以后,毛泽东同李敏一起笑了起来。李敏是第一次听到爸爸唱歌。
李敏与毛泽东
毛泽东接着说:“娇娇,你这个被你妈掺了凉水的烧酒,将来会不会有人要呢?嫁不嫁得出去呢?将来会不会让你妈驮你一辈子呢?”
李敏这才明白了,原来爸爸在取笑她呢,爸爸把乌龟比作妈妈,龟字同妈妈原来名字桂圆的桂字是同音,而酒字呢同李敏的敏字读音近似,爸爸是拿乌龟驮石碑比作妈妈驮李敏呢!
父女俩相互对视,开心地大笑起来。
同爸爸一次最严肃的谈话五十年代的青年,崇拜英雄,敬仰英雄,学习英雄。李敏也不例外。她相信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在共产党员的身上集中了人类最美好的品德和理想。她崇敬在她周围的共产党员,特别是父辈的老共产党员,她觉得,这些共产党员叔叔阿姨们都是时代的英雄,是她学习的榜样,于是,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成了她人生的目的与追求。她多么想入党,希望成为一个共产党员。
然而,她的内心却怀着很深的自卑感。因为她看到在她所在的班上,申请入党的同学个个都是品学兼优,功课名列前茅,而她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她自己觉得达不到党员的标准。她想入党,又怕水平不够,因而她的内心矛盾着,斗争着,十分苦恼。她写了入党申请书,却不敢递上去,她想找班上的党员谈一谈,又不敢开口。最后她决定回家找爸爸谈谈,她知道爸爸一定会帮助她。
毛泽东与李敏、李讷
这个星期六的晚上,李敏回了家,找到了毛泽东,鼓足勇气说:“爸爸,我要同您谈话。”
毛泽东同李敏在一起时,一向随便自然,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严肃的场面,今天看到李敏这种神态,他有点意外,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了看站在书桌旁的李敏,轻轻地问女儿想谈什么。
“我想入党。”
“你为什么要入党?”毛泽东对李敏入党的要求没有表态,却反问了一句。
李敏以为,爸爸听到她想入党的要求,一定会满心欢喜,热烈支持。没想到爸爸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她感到失望,还有点不满意,而且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说,才能表达清楚她申请入党的理由。她张口结舌,一脸的不高兴,一板正经的表情消失了,撅起了小嘴,说:“您这个爸爸不像个爸爸,人家的爸爸都是鼓励儿女争取入党,您倒好,没说一句鼓励的话,反倒问我为什么要入党。”
看着女儿生气的样子,毛泽东不由得笑了起来,和颜悦色地对李敏说:“问问你为什么要入党有什么不对呢?我这不正是在帮助你吗?一个人加入共产党,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入党,端正入党的动机。”
李敏这才明白,原来爸爸已经不是用爸爸的身份在同她谈话,而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同要求入党的年轻人进行谈话。
李敏、李讷
1958年,李敏上了大学,真要参加到党的组织行列了。在入党的前夕,党委的同志同她谈话,第一句也是这样提问:你为什么要入党?在随后申请入党的过程中,李敏也不断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入党?
这些,都是爸爸曾经教给她的真理。
结语读了那么多毛泽东与子女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伟人与凡人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而毛泽东与李敏之间的父女之情,也于细微之处见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