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正意义:苏轼用"一张琴、一壶酒、一夕云"告诉我们答案

风云变幻谈 2024-10-15 10:47:22

"人生一定要成功吗?" 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都问过自己,却往往难以找到标准答案。

很多人为了成功,不惜牺牲宁静安逸的生活,内心却感到无比焦虑和空虚。

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但另一方面,如果一直碌碌无为、默默无闻,又怎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自我的肯定呢?

这是一个让无数有志青年陷入两难的灵魂拷问。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对此感同身受。

早在二十几岁,他就以锋芒毕露的才华称霸文坛,高中状元,被誉为北宋建国百年来的第一等才子。

就连皇帝都不吝溢美之词,赞其:"朕今日得两杰,古今罕有,异时卿当为朕股肱。"

年少的苏轼何曾想到,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坦途,竟是一场虚妄的美梦。

此后半生,他因政见不合,三次被贬,仕途坎坷。

黄州时期,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千古名句 ,展现出一种旷达豁达的胸襟。

然而,细读他写给亲朋的信函,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仕途的无限留恋和惆怅:"某年六十,尚有一官半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痛定思痛,不可言喻。"

宦海浮沉,早已让他身心俱疲。

天道酬勤,苏轼在50岁时终于重返权力巅峰,先后担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显赫职位,弟弟苏辙也升至尚书右丞。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海市蜃楼的虚幻绮影。

在险恶的官场斗争和党争倾轧中,他无时无刻不感到精疲力竭,内心越发空虚迷惘。

《行香子》写于他仕途如日中天时,却流露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无奈: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报文章,开口谁亲",透露出苏轼内心的孤独。

纵有一身才华傍身,到头来却难觅知音,只落得被人非议、排挤的凄凉。

他厌倦了纷扰的名利场,疲惫了浮躁的人情世故,内心渴望回归恬淡闲适的生活。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诗意栖居吗?

这首词告诉我们,表面的成功,并不等于内心的快乐,反而可能伴随着巨大的煎熬。

苏轼并非一朝一夕顿悟此理。

他曾在《定风波》中开篇提问:"人生如朝露,何处无离散?"

归隐田园的念头由来已久,只是被名利羁绊,难以挣脱。

而今到了权力巅峰,却更加感受到红尘的虚幻。

他终于决定回归"天真"的本心,在诗词酒色、山水琴音中寻求心灵的栖居。

功成名就真的不重要吗?

当我们被苏轼的洒脱所折服时,不妨反躬自问: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陷入了类似的矛盾?

一份针对年轻人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认为成功的标志是事业有成,75%的人为此感到焦虑,62%的人为此疏于照顾家庭。

我们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只有出人头地、赢得掌声,人生才算完满。

即便付出再多代价,也在所不惜。

然而正如苏轼所感悟的,真正的快乐,或许与外界的认可无关,而在于内心的恬淡。

一味追逐功名,不免迷失自我,负重前行。

这并非说我们要消极避世、甘于平庸,而是提醒自己在追求卓越的路上,莫丢了心中那个纯真而洒脱的自己。

给心灵留一片自在的天地,偶尔与一张琴、一壶酒、一轮明月为伴,在诗意中体悟人生,方能不负韶华。

如何在浮世中安顿心灵?

读懂苏轼,我们或许能参透人生的真谛。

成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攀登到何种高度,而在于我们是否依然初心不改。

正如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纵使仕途飘零,他却在诗词中留下了永恒的心影。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只用权力、名气来衡量,更要看他是否拥有高洁的品格和恬淡的心境。

人生在世,名利诱惑无处不在,跳出红尘谈何容易。

,我们不妨以苏轼为镜,在追求成就的路上不忘初心。

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问问内心究竟渴望什么。

哪怕功成名就,也要给心灵一片净土,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一张琴、一壶酒、一轮明月",何尝不是人生的大幸?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