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为什么都说:是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顶之灾?

小风谈史 2024-12-11 12:21:5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翻开史书,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后来的历朝历代,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负面评价几乎成为了一种共识,仿佛王安石变法是压垮北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难道北宋的“三冗”问题、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昏庸,都与变法无关吗?

信源:从大历史视角重新审视,吴钩: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吗?——2023-09-06 ·红星新闻

力挽狂澜的尝试

北宋中期,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严重,“三冗”问题如同三座大山,压得王朝喘不过气来。

冗官、冗兵、冗费,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也导致了政府机构臃肿、军队战斗力低下、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北宋在政治上也面临着困境,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深知北宋面临的危机,决心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挽救王朝的结局。

他的变法目标明确,以“理财”、“整军”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堪称一次全方位的改革。

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只有商鞅变法可以与之比肩。

当然,王安石变法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长期在基层工作,对社会底层的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为他制定改革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变法之初,他得到了宋神宗的积极支持,也曾激起了一部分人的希望。然而,变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来自各方的阻力,最终使这场改革走向了失败。

青苗法的是与非

不可否认,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王安石深谙此道。因此,他将农业作为变法的切入点,提出了“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的理念。

这个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在当时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中,青苗法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这项旨在通过官府贷款来帮助农民、抑制民间高利贷的措施,在后世却常常被解读为“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农民并没有借贷消费的习惯,他们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王安石强制推行官府贷款,难免会引起农民的反感和抵触。

而且,官府贷款的利息虽然低于民间高利贷,但仍然不算低,每半年20%到30%的利息,在当时也属于高利贷的范畴。

这使得一些人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农民,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的民间高利贷利率相比官府贷款的利率已经低了很多。只可惜,在腐朽的官僚体制下,这项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一些官员借机贪污腐败,将官府贷款变成了敛财的工具,最终导致官府贷款的利率也升到了120%左右,完全背离了王安石的初衷。

当然,青苗法的失败并非个例,王安石变法的其他措施也遭遇了重重阻力。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初衷良好,但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他未能触及到北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土地兼并。

虽然他提出了“抑兼并”,但却将其放在了次要位置。正如一些学者分析的那样,如果将“抑兼并”放在首位,或许能够更好地解决“田”的问题。

然而,王安石并非不明白土地兼并的重要性,只是他深知,以他一己之力,即使有皇帝的支持,也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土地兼并现状。

其实,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并非简单的豪强乡绅霸占土地,更涉及到皇室、权贵等庞大的利益集团。

很显然,王安石的变法,注定难以成功。他试图温和地改善农民待遇,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源。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更大的“反噬效应”。

而宋神宗虽然看到了国家的问题所在,但却无力解决,因为他自身的利益也与这些权贵集团捆绑在一起。

更耐人寻味的是,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转变,以及与北宋灭亡时间点的“巧合”。

一个历史的误读?

宋徽宗时期,王安石一度获得“肯定”,配享神宗庙庭,这或许与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者需要一个改革的象征有关。

然而,宋钦宗继位后立即“否定”王安石,第二年北宋就灭亡了。

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很容易让人将两者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宋钦宗的举动更像是为王朝覆灭寻找一个替罪羊,而王安石恰好成为了这个“背锅侠”。

试想,如果北宋没有灭亡,宋钦宗还会如此急于否定王安石吗?答案或许并不那么肯定。

更重要的是,宋徽宗的昏庸和不作为才是加速北宋灭亡的关键因素。

这位沉迷于艺术的皇帝,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面对金兵入侵,竟然不战而逃,甚至在听说宫中字画被抢后,感叹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艺术珍品的流失。

这样的统治者,如何能够力挽狂澜,拯救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

后世常用“三冗”来解释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问题的全部。如果经济发展良好,财政收入充足,“三冗”问题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冲击。

毕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冗”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北宋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而“田”最终成为了最大的“负担开销”。

难道北宋的“三冗”问题、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昏庸,都与变法无关吗?

显然,王安石变法并非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弊病。

信源:为什么好政策变成办坏事——王安石变法的逻辑与陷阱——2023-07-13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笔者认为

王安石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初衷并非祸国殃民。他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北宋的命运,只可惜他的努力最终付诸东流。

无论如何,千年已逝,王安石的功过是非,依然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当然,从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改革需要顺应历史潮流,需要触及问题的根本,更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

如何保障国本基础、解决民生问题,是古今统治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2 阅读:26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