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远出生在千年瓷都神垕镇的一个钧瓷世家。其父刘瓷辉在中国钧瓷当代发展史上,是一位颇具名望的重要人物。
1982年,当神垕镇的钧瓷行业还处于国有和集体钧瓷厂竞相发展的辉煌时期,刘瓷辉却以独特的洞察力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创办了钧瓷界第一家民营窑口,被誉为“民营窑口第一人”。
1994年,刚满20岁的刘朝远就开始了他的钧瓷生涯。为了追求钧瓷艺术,从他踏入钧瓷行业的那一刻,他就立志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钧瓷精品,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钧瓷人生。
老子英雄儿好汉。刘朝远立足守正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突破,在突破中实现超越。
刘朝远善于学习和思考,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悉心传授下,很快就掌握了家传钧瓷的烧制技艺,尤其擅长手拉坯制作工艺。并在继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技艺特点。
▲三羊开泰
刘朝远的钧瓷作品以传统煤烧工艺为主,独树一帜、自成一体,许多作品都成了值得珍藏的镇窑之宝。
30年来,刘朝远始终不忘学习,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致力于钧瓷文化传承与创新。他深知“型为本,釉为魂”的发展本源,他不断潜心研究钧瓷烧制、器型创新、釉料改进和品质提升,潜心打造自家窑口品牌。
他所烧制的钧瓷作品胎质细腻敦实,器型线条柔美和谐,釉厚浑活,窑彩丰富,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相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
▲韵《国魂》
刘朝远还是钧瓷界善于烧制“大器”的佼佼者。了解钧瓷的人都知道,业界自古就有“烧小不烧大,烧圆不烧方,烧立不烧平”的俗语,意思是说个头大的、方形的、平面的钧瓷造型难以烧制,成品率极低,所以在钧瓷大器烧制领域一直很少有人涉足。
曾几时,刘朝远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大件瓷器烧制攻坚上,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经过数年的摸索和实验后,逐渐掌握了从选料、成型、施釉到烧制的规律。他选用上等高岭土做为原料,将含铝量较高的瓷土碾碎,采用纯手工技艺制作,烧制前自然风干,烧制中严控升温曲线,终于解决了“器大壁厚不易成型,坯体太干一烧就崩”等技术难题。成功地烧制出了大花瓶、风水缸、甚至桌椅等众多钧瓷大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展厅内一对高达4.03米的钧瓷花瓶、直径将近两米的钧瓷圆桌和集镂空、浮雕等诸多工艺为一体的四把钧瓷太师椅,其器型之大、做工之细、釉色之美、窑变画面之丰富,令人惊叹,充分展现出他对钧瓷艺术的娴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