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抗日战争史上最关键的一次转折,除了张学良、杨虎城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值得我们关注。
他就是孙铭九,一个号称“捉蒋英雄”的西安事变亲历者。
然而在这之后,他却投敌叛国,不止一次的被抓捕。但在解放后,我党仍破例为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那么,孙铭九又为何从“英雄”变成汉奸?
逼蒋抗日
1936 年,日军的侵略步伐愈发猖獗,妄图一举占领中国,然而,蒋介石却依旧秉持着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枪口对准国人同胞。
不断调遣国民党部队对红军进行 “围剿”,试图平定国内的异己力量,其中就有张学良的东北军。
自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被迫离开故土,漂泊关内,全军上下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重返东北,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而不是在这打自己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屡次向蒋介石进谏,恳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却屡屡遭到拒绝。
与张学良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陕西爱国将领杨虎城,他与张学良一番密谋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逼蒋抗日。
但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蒋介石毕竟是当时国民党的领袖,身边的亲卫队都是部队里数一数二的能人,万一捉拿失败带队的人必死无疑。
就在这时,张学良的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主动接下这次任务,他是由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才,可以说是其嫡系人员,深得张学良的信任。
1936 年12月12日凌晨,孙铭九接到张学良下达的“捉蒋”命令,率领着卫队二营的士兵向着临潼华清池疾驰而去。
当他们抵达华清池时,蒋介石的卫队已经有所警觉,双方瞬间展开了激烈的交火,而蒋介石的卫队凭借着对地形熟悉,压的孙铭九他们无法靠近内院。
但孙铭九深知此次行动不能拖,必须速战速决,迅速指挥几组士兵绕到其他位置,准备合围蒋介石的卫队。
凭借着人数优势,孙铭九带领的士兵逐渐突破了蒋介石卫队的防线,一时间打的对方伤亡惨重。
眼看剩余人员已无法再对他们造成威胁,孙铭九急忙带人冲进蒋介石居住的五间厅,然而房内空空如也,哪里还有蒋介石的影子,
孙铭九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不能活捉蒋介石,此次兵谏的意义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就连他们今晚突袭的这些人一个都活不了。
孙铭九先是检查床上的被子还留有余温,又看到假牙也摆在一旁,明白蒋介石是刚刚逃离不久。
他迅速冷静下来向张学良汇报情况,又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寻找着蒋介石可能逃跑的线索。
很快,孙铭九在墙下发现了一只蒋介石的鞋子以及墙头的翻越痕迹,判断蒋介石很可能逃往后山。
当即带领士兵们向后山追去,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还让士兵排成一排仔细地搜索着蒋介石的踪迹。
终于,在半山腰的一处山洞里,孙铭九发现了蜷缩在角落里躲着的蒋介石。
当时蒋介石身着睡衣,神情很是狼狈,看到是孙铭九等人来找他后,显得十分惊恐。
孙铭九也不磨叽,走上前去对蒋介石说道:“委员长,我们是奉张副司令的命令,请您到城里去,共商抗日大计。”
蒋介石起初还试图反抗,但在孙铭九的坚持下,最终无奈地跟着他们下了山,被带回了西安城。
之后就是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成功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可以说是西安事变,是中国能够成功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性事件之一。
而孙铭九成功活捉蒋介石更是头功,再一次受到张学良的赏识,直接提拔他担任东北军总部特务团团长。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孙铭九也是一名爱国将士,可为何接下来他又将枪口对准了自己人呢?
心急反而办了坏事
西安事变后,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和平解决,但以蒋介石睚眦必报的性格,不敢对共产党出手的他,只能将怒火全发在张学良身上。
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以消除影响为由让张学良亲自护送回南京,可飞机刚落地,张学良就被安排的一群特务给围住,直接软禁了他。
紧接着下令让东北军和陕军去外地驻防,由于张学良还在被扣押,留守西安的东北军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偏偏在这关键时刻,东北军内部的意见还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方是以王以哲、何柱国等为代表的元老派将领,主张和平解决当前的危机。
希望南京方面能够先确定张学良此后的职务和名义,再就派驻外地的方案进行商讨,以避免东北军和蒋介石军队起冲突造成无谓的牺牲;
而另一方就是以孙铭九等人为首的少壮派军官,他们是对张学良的绝对忠诚,坚决出兵逼迫蒋介石安全放回张学良,否则就决一死战。
两方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保住张学良,可孙铭九等人对元老派主张和平解决的态度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对张学良的背叛和对东北军尊严的践踏。
1937年2月2日凌晨,孙铭九等人在冲动之下,选择刺杀王以哲等东北军元老将领,试图改变东北军中声音,救出张学良。
没想到在经历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内部士兵大多不愿再挑起争端,孙铭九等人的过激行动不仅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反而引起军心的动荡。
孙铭九能混到今天也不傻,意识到闯了大祸的他,自知现在东北军和国民党已经容不下他,只能把救命稻草放在红军身上。
没想到周总理理解孙铭九的行为是为了救张学良,只是行为方式上出了错,而且现在已经诚心悔过,也就把他留了下来。
但东北军元老派四处寻找孙铭九,为了其安全,周总理又派人一路护送他去陕北红军驻地暂避风头,之后又辗转北平天津等地。
就在这时,孙铭九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投敌叛国。
孙铭九并非一时冲动,在失去张学良的庇护后,孙铭九的生活变得窘迫不堪,不仅经济来源断绝,还要时刻提防着东北军和国民党两方的追杀。
在这种处境下,孙铭九的心态逐渐发生了扭曲,他凭借着曾经留学日本的经历和人脉关系,与汪精卫的伪政府取得了联系。
并在汪精卫的蛊惑和拉拢下,出任了汪伪政府的参赞武官等职务,自此沦为了人人唾弃的汉奸。
孙铭九试图在汪伪政府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大规模的屠杀抗日军民的行为,但确实是在为日军和汪伪政府做事。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给全民抗战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也是之后国家解放后对他审判的争议点之一。
而抗日战争胜利后,孙铭九的选择再次让人费解,她没有投奔共产党,反而选择之前有怨的国民党,还前往东北与中国共产党敌对,直至1947年逃亡至香港。
为何为他破例安置
1950年,全国基本已经解放,孙铭九主动联系到我党要求回归大陆,没想到我党不但同意,还为他安排了一份工作。
其实党中央的这一决定,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
一方面,孙铭九作为“捉蒋英雄”,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孙铭九并未在汪伪政府时期直接参与屠杀抗日军民,手上并无重罪,况且解放后的孙铭九主动与我党联系,获得了政治宽恕。
还有一个关键信息无从考证,就是孙铭九坚称自己在抗战胜利后,曾主动寻找我党组织,并受李兆麟将军的派遣打入国民党地方部队打探情报。
然而,由于缺乏证据和证人,这些说法在当时并未得到完全采信,不过从他选择投靠有怨的国民党,战败后并未跟随去台湾,反而主动联系我党的行为,或许真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在经过党内充分讨论后,考虑到孙铭九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党内最后决定让他有机会重新开始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将他定性为敌人。
最终,孙铭九在上海定居,成为了一名市政府参事,度过了余生。
参考文献:
《漫忆孙铭九》,《党史博览》,1999年6月
《东北军“三剑客”身归何处》,《党史纵横》,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