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礼议”:宣帝是谁的后代?哀帝该认谁为父?

旧梦谈史呀 2025-02-07 11:44:30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年仅20岁。汉昭帝驾崩后,由于无子嗣,霍光等大臣先是迎立昌邑王刘贺即位,但刘贺在位仅27天,因行为不端被霍光等人废黜。随后,霍光尊立卫皇后(卫子夫)唯一曾孙、戾太子刘据唯一的遗孙、18岁的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然而,这一权力交接背后的亲缘关系却是充满了争论。并非仅仅是宫廷斗争,更涉及当时礼法之争。

汉宣帝自民间被迎回,宣告其身份为汉昭帝之后。根据《汉书》的说法,他在名义上被过继给汉昭帝,以便于继承帝位。尽管在礼法上他是汉昭帝的后人,但事实上,他的亲生祖父却是曾经背负“罪人”之名的卫太子刘据。汉宣帝登基后,面对大臣霍光的权威,他无法公开即刻承认自己的亲缘,只能借助时间与策略逐步提升亲生父祖的地位。

考虑到实际的政治环境,汉宣帝只能从侧面入手,逐步为自己的亲生父祖正名。登基第二年,汉宣帝便下令讨论为卫子夫、刘据、刘进赐予谥号的事宜。虽然刘据由于罪名被冠以“戾太子”的谥号,仍是带有负面评价的恶谥,而刘进作为天子的亲生父亲,得到了稍微好一点的待遇,被谥为“悼”。随着霍光的去世,汉宣帝逐步掌控实权,最终为亲生父亲刘进争取到了“皇考”的地位,这意味着刘进在礼法上拥有了与皇帝相同的祭拜规格。

这样的争议同样发生在汉哀帝时期。汉哀帝刘欣被汉成帝生前立为太子,过继至汉成帝名下。然而,刘欣的父亲刘康以及母亲丁氏在名义上早已与他断绝的亲缘关系,只有形式上的探望权。关乎朝堂权力,汉哀帝在登基后依附于王政君与大司马王莽的政治势力,同时暗中筹谋恢复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

在汉哀帝登基短短几个月后,他迅速封祖母和母亲的家族为列侯,同时策动大臣们讨论傅氏和丁氏的尊号。这一动作尽管遭到王莽的抗拒,但汉哀帝以柔克刚,通过追尊已经去世的父亲刘康为“定陶恭皇”,逐步为亲生父母争取到了合理的礼法地位。汉哀帝通过此举,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还逐步打压了王莽的外戚势力。然而,汉哀帝的短命统治并未能完全稳固他为亲生父母争取到的地位。汉哀帝去世后,王政君重掌朝堂,迅速剥夺了傅、丁两家的尊号和权力。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汉平帝刘箕子的登基。王莽为了立稳自己的地位,防止年幼的汉平帝在未来认回亲生母亲卫姬,再次扶持新的外戚,他将卫姬远嫁他乡,并铲除了她所在的一族。王莽以极端的手段控制朝政,让众臣对他忠心耿耿。然而,汉平帝的年幼加深了王莽的恐惧,担心其将来也会因亲生母亲之案而对其复仇,最终疑似毒死年仅14岁的汉平帝。

西汉“三大礼议”中,皇帝们不论是在礼法还是权力斗争的角度,都深陷于父子亲缘与权势角逐的一体性中。汉昭帝时期的霍光、汉成帝时期的王政君与王莽,都是通过扶持自己看似无关的氏族势力达到权力稳固的目标。而汉宣帝、汉哀帝则通过自身努力,为自己的亲缘关系争取合法地位,进而掌控朝堂。汉平帝的案例则显得尤为悲剧,被王莽的权欲和控制欲所吞噬。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