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小说从来都是用云淡风轻的笔调,描写刻骨铭心发人深省的故事。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在他淡漠而精巧的“小事”里唏嘘感慨,潸然泪下。
因为,故事里虚构的人物总是有着现实中你我的影子。
年少时读他的《我的叔叔于勒》,总是将视角锁定在于勒的家人身上,不免感慨人心多变,唯利是图的世间如此凉薄。待多年过去再回望时,才惊觉那个总是挂在他人嘴上,没有出场几次的叔叔于勒才是本文的主角。
然而因为他的失败与落寞,我们忘记了他是主角,如同他的家人对他的厌恶与仓皇逃离,世人亦选择了对他忽视不见。
年少时谁不曾梦想闯天涯
故事里的“我”出生于哈佛尔的一户生活并不富裕的人家,有两个待嫁的姐姐,节俭到骨子里的母亲,辛苦劳作却依旧无法养活家人的父亲以及一位素未蒙面活在父母口中的于勒叔叔。
年少时的于勒是个恣意轻狂的少年,有着喝酒赌博的恶习。但他并非品质恶劣的孩子,为了生活他甘心远走美洲打拼。或许,在乘船离开时,他也曾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梦想着自己能够衣锦还乡成为家人的骄傲。
如同,许多出身微末的少年一般,他们渴望着远方的海阔天空,坚信着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却不知海浪汹涌,只一个浪头便能让自己葬身鱼腹。
他们有着最绮丽的梦,却没有一双能看清世间真相的双眼。如同曾经放荡不知收敛的于勒一般,他追逐不属于自己的年少轻狂,注定要为此付出代价。
于勒的潇洒是仿照那些衣食无忧,家境优渥的花花公子的。如同,如今很多年轻人模仿自己偶像的穿搭生活一般。他们并没有思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这样的生活。
于勒远航
只是年轻人,没有几个能抵抗潮流与时尚的诱惑,他们只是想借此获得认可。然而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费注定成为不得认可的挥霍。于勒也因此成了他哥嫂眼中的无良混混。
他们根本不想和这个混混扯上关系,但碍于血缘的关联只能咬牙切齿地忍受。直到,于勒在这个一眼望穿的故乡再无容身之所,最终被去往了美洲。
而那些有着家底,恣意挥霍的花花公子们,转身便能穿上得体的衣服,继承他们父辈的事业,收获美满的家庭,成为人人艳羡的赢家。
而于勒只能在狭小的船舱里,颠沛流离不知前程。或许,这一刻他终于察觉到了各人的命运是如此天差地别的不同。
恍惚间,他察觉到曾经的自己是如何荒唐。他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闯出一番名堂,弥补曾经的错失,重回过去的恣意与潇洒。
年少的人们只是隐约知晓世间的无情与残酷,从未有过真切的体会,所以他们总是无法理解中年人脸上那无法散去的愁云惨雾。
送别于勒
世间人情终究凉薄如斯
于勒家人对他的改观,源自漂洋过海的两封书信。第一封信里,他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歉意,并表示自己赚了点钱,定然会赔偿自己兄长的损失。
这封信令穷困中的一家人欢欣雀跃,他们称赞着于勒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正直善良的人。尤其是当他们听一位船长说,于勒已经盘下了店面成了生意人时,更是将曾经混混模样的于勒奉为家族的救赎。
说到底,令他们改观的从来不是所谓的品格,而是金钱。待成年后,你会发现人们总是行路匆匆,没有人在意你的品格与内在,只有金钱数目无声地述说着各自的地位。
饱尝世间艰辛的于勒,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终于长大。他诚恳地向兄长道歉,并且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重新体会故土的温暖。
生活艰辛的于勒
如同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一样,于勒迫切地渴望功成名就,但命运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两年后,他给兄长寄出最后一份书信,信上写到自己要去放手一搏,等到发大财后一定会回去看望兄长一家。
只是这一去,十年了无音讯。无疑,于勒并没有混出名堂,然而他的家人却因此收获了一份渺茫的希望。这十年里,他们不断幻想着于勒衣锦还乡,然后用于勒的钱盖别墅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们对于于勒并没有多少真心,在于勒失败时厌恶他,在于勒充满希望时不停地打算如何索取他。十多年里,他们未曾想过那个孤苦伶仃的少年过着怎样的人生,会否害怕,会否困苦。
世间人情大抵都是凉薄如斯,漂泊多年的于勒自然明了,金钱是维系人情的坚固桥梁。这是很多少年不断成长后,不愿面对也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他们都希望能成为他人认可的模样,只是成功终究是概率,努力与渴求并不足够。越长大越觉得世间烦恼重重,会失落会觉得力不从心,每个人都渴望变回那个恣意潇洒的少年,可终究是物是人非回不去了。
阅读于勒的来信
漂泊的人都有难言的苦衷
那份给与了于勒兄长一家人期待的书信,成为了烫金名帖,不仅为二女儿带来了婚事,更带着他们来到了穷人天堂哲尔塞岛,并最终看到碌碌无为的中年于勒。
莫泊桑的布局精巧以及悄无声息的讽刺手法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年少于勒的书信给家族带去希望与荣耀,靠着这份荣耀的指引,最终他们看到了残酷真相。一个兜兜转转却充满人生暗喻的环便呈现在了眼前。
这不仅是一个穷困家族的黄粱梦碎,更是一个少年的白日梦醒。当梦碎时,他们十分清楚,但依旧选择避而不谈。为此保留一份最后的尊严与体面。
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有难言的苦衷,破产失败的于勒深感无颜回到故土,那里有他年少恣意的回忆,曾经多想用自己的努力将这些赎回,却转眼成空。
他知晓一贫如洗的自己不会被他的兄长接受,吹出去的牛皮也无法收回,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外混得风生水起,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所以,他情愿在这条围绕着故乡打转的游轮上苟延残喘,然后不断和他人说起自己的故乡与亲人就在不远的地方。他是有家可归的,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丧家之犬。
生活底层的于勒
这无疑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如同自己的兄长抱着自己的信件一般,中年人心中的伤痛无药可医,梦与谎言是唯一的止疼片。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无数次从崩溃的边缘将自己拉回来,不至于彻底堕落消失。比起自己的兄长,于勒终究是更加勇敢的存在。
从他满是皱纹的双手和娴熟的开牡蛎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于勒是真的努力拼搏过,并且依旧坚强地生活着。虽然没有得到世俗意义的功成名就,但他成了能依靠自己生活的人,这亦是一种成长。
当故事里于勒的侄儿多给了自己这位只见过一次的叔叔小费时,他的父母大发雷霆,在他们眼中无用的于勒必须敬而远之。
这一点也深深刺痛着无数中年人的神经,没有人愿意给与历经磋磨的中年人只言片语的安慰,只有成功与否的批判,将他们钉死在审判的十字架上。
故事中的男孩对自己的叔叔有着无尽的同情,或许这里也是作者的暗示,生于如此家庭的男孩也许也会走上叔叔于勒的老路。从满怀希望的少年最终长成沧桑落寞的中年人。
那个男孩在哭泣,为他的叔叔与自己,亦为了千千万万人终将逝去的少年时代。最终,那些少年都会漂泊在茫茫人海里,再无缘回到自己的故乡。
“我”给叔叔于勒小费
岁月磋磨终将世人磨平棱角
中年的于勒,衣衫褴褛唯唯诺诺,生怕丢了自己这份维持生计的差事。岁月的磋磨与生活的压力,终究会将人们驯化顺服。
那些为生计奔波,疲惫不堪中年人的身上都有后来于勒的影子。这些中年人的面孔是何其无趣,令那些年轻人看着眉头紧皱,他们一定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绝对不会沦落到如此境地。
他们并不知晓,曾经年少的于勒是如何的恣意潇洒,那些疲惫灰败的中年人心里都曾藏着年少绮梦与恣意张狂。
只是,当生活的毒打一次又一次地落在自己身上,他们的心气与梦便渐渐烟消云散了。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在这个世间行走,在无人的角落里将自己所有的棱角磨平,任自己遍体鳞伤。
年少时,绝对讨厌圆滑这个词汇,彻头彻尾的贬义。及至中年,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极致有用的本领,可以帮助人们在世间行走避开麻烦。
有点凄凉与可悲,长大后总会不可避免地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如同意气风发去往美洲的于勒,根本想不到中年的自己会如此落魄与怯懦。
作者莫泊桑
结尾
成长伴随着一次强过一次的疼痛,到了中年这个关口很多人便选择彻底地妥协了。如同跌落谷底的中年于勒一般选择得过且过,再不想那些可笑的白日梦。
可是那些白日梦曾带给人们无尽的欢愉。中年人的口头禅是面对现实。但是能在心底始终留下一个年少绮梦的地方,让自己疲累时进去休憩下,也算不辜负那些年的恣意轻狂了。
多数人都活成了年少时最讨厌的样子
于勒还至少辉煌过那么一阵子,大多数人是穷了一辈子
年少时梦想仗剑走天涯 长大后为衣食团团转 下辈就是让我当皇帝 我也不来了[呲牙笑]
有多少人成了闰土
不用从读,我也长成了“于勒”之一
愿世间不以有钱无钱论成功。
看到莫泊桑首先想到的是羊脂球。
不管怎么说,于勒毕竟没有轻狂得卖血买苹果。
于勒过得比闰土、孔乙己、阿Q、祥子、祥林嫂稍微好一点。[吃瓜]
[点赞]
你要看看托尔斯泰鲁迅才知道伟大的作品
入木三分,很实际,虽是小说,却希望他们包括于勤都过得好些
好文
我该说的也说了无数遍了,我说过的也都是真话,我也从来不相信犯罪分子会束手就擒,更不相信他们不会利用各种手段犯法犯罪来逃避罪责!事实就是你们可以看看清楚他们的作为和真面目,我相信你们会分得清楚事实就是事实,犯罪事实不可辩驳!至于我,我说的清楚,我没有说过我是个对女性没有任何需要的圣人,只是我不愿意在没有解决自身麻烦的时候拖累别人,后来是因为各种原因遭受他的全方面的欺压抹黑,我是正正经经的谈恋爱,并没有任何过分的行为,不要说发生关系,连拥抱和亲吻都没有,我也不是为了获得女性同情这样说的,我可以一两年都不恋爱证明自己,但是他们的罪恶就是罪恶!是不容辩驳和洗脱罪名的罪恶!作奸犯科丧尽天良的人你们要是还觉得值得包庇维护!如果你们觉得这样的人能够把自己洗白,你们觉得人间不需要公理正道,那我无话可说! 他搞朋友女人朋友老婆更是暴力性侵无辜女子!
我也是个于勒,苟活在人群边缘
于勒富过好吗?
过自己的生活 。过别人的生活才是悲剧
谁不少年夢江湖,谁没少年江湖梦。
病态的房地产让多少善良的人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现实代言人 哎 珍惜民力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