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爆发快三年了。战火纷飞的背后,各方都在寻求和平。就在最近,美俄双方官员抵达沙特,准备就停火问题交换意见。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但问题来了 - 谁该参与和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暴露出中俄之间微妙的分歧。
俄罗斯态度很明确:欧盟和英国,你们别来。这个态度背后有着深深的不信任。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说得很直白,欧盟和英国"完全不守信用",不能让他们参与任何俄乌协议。
为什么俄罗斯对欧盟和英国如此不信任?时间回到十年前。当时各方也坐在谈判桌前,签署了新明斯克协议。欧盟国家和英国是这份协议的担保人。结果呢?协议成了一张废纸。不但没有降温,局势反而越来越热。最后酿成了现在这场大规模冲突。
俄罗斯的心理很好理解:被骗一次是你们不对,要是被骗第二次,那就是我傻了。
除了不信任,俄罗斯还有实际考虑。人多未必是好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参与的国家越多,事情反而越难办。大家相互推诿,谁也不想担责任。如果只有美俄乌三国谈判,事情反而容易拍板。
但中国的立场不一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表态很清楚:要让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参与进来。达成的和平协议必须是公平、持久、有约束力的,而且要让所有当事方都接受。
中国为什么主张"全员参与"?这是基于现实考虑。过去三年,欧盟和英国给了乌克兰大量援助。而且乌克兰危机本质上是欧洲的地缘政治危机。如果现在把欧洲踢出局,和谈达成的协议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把欧洲排除在外,就等于给未来埋下不稳定的种子。特别是那些靠近俄罗斯的东欧国家,肯定会对此有所防备。毕竟谁也不想在自己家门口看到新的冲突。
王毅外长最近在会见爱尔兰副总理时,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更宏观的看法。他强调,中方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特别提到要让欧洲在和平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还要构建新的欧洲安全格局。
这番话切中要害。和谈不能只顾眼前,还要考虑长远。不能只求一时的停火,还要建立持久的和平机制。这就需要所有相关方的参与和智慧。
但现实很复杂。如果美俄两个大国达成共识,一定要把欧洲排除在外,中国的主张就会面临压力。毕竟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更多是从和平的角度提建议。
现在的关键是看欧洲自己的表现。最近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提议下,欧洲多国领导人在巴黎开会,讨论乌克兰局势。这是个好的开始。但光开会还不够,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
欧洲各国愿不愿意继续支持乌克兰?会不会继续投入真金白银?这些都是未知数。正如中国人常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欧洲的诚意,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和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俄虽然有分歧,但目标是一致的 - 都希望尽快实现和平。只是在实现和平的路径上,各有各的考虑。俄罗斯想避免重蹈覆辙,这无可厚非。中国则着眼更长远的和平,主张集思广益。
在和平之路上,或许不能期待一蹴而就。但只要各方都朝着和平的方向努力,总会找到一条各方都能接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