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又称武术或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能是最早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体育运动之一,是一项体力与脑力并用的运动。与防身术和拳击不同,功夫更注重整体性,通过外在技巧来培养内在修养。中国功夫有 “外家拳 ”和 “内家拳 ”之分,外家拳:练筋、练骨、练皮;内家拳:练神、练气、练意。经考证,中国功夫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彼时人们凭借棍棒与野兽相搏,遂逐步积累起自卫之经验。自商朝伊始,狩猎被视作训练功夫的一项关键举措。

商周时期(公元前 17 世纪至公元前 221 年),武术嬗变为一种舞蹈。此武术舞蹈常被用于训练士兵以及鼓舞士气。在周朝,武术舞蹈被列为教育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至春秋时期,摔跤技术于战场上的运用受到各诸侯国的高度重视。当时的皇帝每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两次摔跤竞赛,以甄选优秀的武术人才。与此同时,铸剑技术与剑术亦获得了迅猛发展。

于秦朝(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前 207 年)与汉朝(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摔跤、剑术以及武术舞蹈极为盛行。同一时期,项庄于鸿门宴上舞剑乃一广为人知之例。其表演与今之武术甚为相近。在汉代,枪法之应用臻至巅峰,与此同时,亦涌现出诸多其他用枪之技巧。据传,五禽戏乃华佗对中国武术发展之又一创举。
唐朝时期唐朝(618 - 907 年)伊始,提出并施行功夫考试。经由考试,卓越者可得称号与奖赏,此在极大程度上助推了武术之发展。彼时,武术已演进为一种艺术形态及独立之流派。武术渐次传入东南亚诸多国家。现今,功夫被奉为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与柔道之鼻祖。

宋朝(960 - 1279 年)与元朝(1206 - 1368 年)见证了功夫发展之高潮。民间组织练习功夫愈发流行。部分组织或俱乐部以枪法和棍法为核心,被称作“英烈组织”;另有一些组织或俱乐部主攻弓术,被称为“弓术发源地”。此外,还涌现出另一流派——江湖艺人,他们于全国各地以表演武术谋生计,通常为一人或两人结伴进行表演。
明清时期中国功夫于明朝(1368 - 1644 年)及清朝(1636 - 1911 年)获取了较大发展,明代武术流派纷杂众多,武术书籍层出不穷。至清朝,统治帝国严禁习武,民间只得成立各类会馆或社团,秘密传承绝艺。故而,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等数十种武术流派顺势而生。清朝乃不同武术流派相互交融之时代。摔跤技术被引入武术之中,推动了武术的完备与成熟。此一时期为欣赏型流派与实战型流派的分水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