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叫《燃罪》的悬疑剧挺火的,大家讨论最多的不是剧情多精彩,而是里头一个小配角把三位主演的风头全抢了。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去饭店吃饭,主厨精心准备的大菜没人动筷子,反倒是一碟免费小咸菜被抢光了。那个叫王西的修车工角色,总共出场不到二十分钟,愣是让观众记了二十集。先说说这位修车工王西。那天追剧的时候,我媳妇本来在沙发上玩手机,看到王西在医院走廊那场戏,突然坐直了身子。这个修车工因为老板摔了他手机,没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整个人蹲在墙角发抖。演员脸上每块肌肉都在说话,眼泪在眼眶里转了三圈才掉下来,我媳妇跟着抹了三次眼泪。要我说,现在观众眼睛毒得很,谁在真演戏,谁在摆造型,一看就知道。
反观三位主演就有点尴尬了。张云龙演的消防队长,每次出警都跟走时装秀似的,脸上抹得比我家闺女上台表演还白。有场救火戏,他头盔底下的头发纹丝不乱,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刚从发廊出来。我邻居老李头看到这儿直拍大腿:"这要是我年轻时候在工厂当安全员这副打扮,早被老师傅拿扳手敲脑壳了!"
代旭演的律师本来挺让人期待的,结果说话老是歪嘴,看得人着急。有场法庭辩论戏,他每说两句话就要舔一下嘴唇,我数了数,五分钟里舔了八次。弹幕上有人说:"律师这是口渴了还是咋的?快给他递瓶水吧!"要说演员这行当也怪,有些小毛病平时注意不到,一上镜头全放大了。
蔡文静算是三位里最靠谱的,但细节还是露了馅。有场加夜班的戏,她趴在办公桌上睡觉,醒来时口红都没掉色,头发丝儿都没乱一根。我闺女在旁边看笑了:"妈你上次加班回家,脸上的油都能炒菜了,人家这才是真仙女。"要我说现在剧组化妆师也够拼的,睡觉戏都要保持精致,这是把职场剧当美妆广告拍呢?
其实观众不是非要挑刺,就是看个真实。就像咱去菜市场买菜,看着水灵灵的黄瓜,回家一咬发现是打药的,心里肯定不痛快。现在有些演员就像打了药的蔬菜,看着光鲜亮丽,就是少了点烟火气。反倒是王西这样的配角,像自家后院种的小青菜,虽然卖相一般,但吃着放心。
说到这儿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电视剧片尾演员表,观众都开始倒着看了。以前只看主演是谁,现在专找那些排在后面的名字。就像吃火锅不涮肉片,专挑锅底的豆芽菜,你说这事儿闹的。前两天在小区门口听见两个大妈聊天:"最近那个修车工演得真好,叫啥来着?""管他叫啥,反正比前头那几个强!"
这也不能全怪演员。现在拍戏都讲流量,投资方选角先看微博粉丝数,就跟买菜先看个头大小似的。听说现在有些剧组选主演,直接拿手机搜明星超话排名,就跟咱在淘宝按销量排序买东西一个路子。这么搞下去,迟早得出事儿——毕竟买菜可以看销量,演戏不能只看人气啊。
要说现在观众是真不好糊弄了。我老家表舅,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现在追剧都能看出门道。上次他来我家串门,看见电视里放抗战剧,指着屏幕说:"这小日本枪都没端稳,八路军的衣裳比新郎官还新,哄鬼呢?"您看看,连老农民都糊弄去,制片方也该醒醒了。
话说回来,好演员还是有的。就像菜市场总有几家摊子卖的是良心菜。听说那个演王西的演员,为了找修车工的感觉,真去汽修厂干了半个月。有场修车的戏,他拧螺丝的手法比真师傅还利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老电影,那些演员为了演好角色,能在农村一住就是大半年。现在这样的演员不多了,但不是没有。
最近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的。观众开始给配角"考古"了,把人家以前演过的龙套角色都翻出来看。王西这个演员之前还演过送外卖的、摆地摊的,虽然都是小角色,但每次都能演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跟吃惯了大鱼大肉,突然发现街边小摊的阳春面特别香,返璞归真了。
说到这儿想起个事儿。上个月我去参加老同学聚会,有个在影视公司工作的同学喝多了吐真言:"现在找演员就跟配中药似的,主演是甘草,谁都不得罪;配角得是黄连,虽然苦但治病。"这话听着心酸,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观众现在就是需要点"黄连"来清清火气。
其实观众要求真不高。就像去面馆吃面,不要你摆盘多精致,只要面条劲道、汤头实在。看电视剧也是这个理,演员不用长得跟画报似的,只要演得真、演得活。那个王西为什么能火?不就是把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演到大家心坎里了吗?
现在有些年轻演员也该想想了。整天活在美颜相机里,拍戏靠替身,台词念数字,这样下去迟早要露馅。观众现在都拿着放大镜看剧,哪个镜头穿帮了,哪句台词对不上口型,分分钟给你截成表情包。倒不如踏踏实实磨练演技,像老话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最后说个暖心的事儿。听说《燃罪》剧组看到观众反馈后,连夜开会讨论要不要给王西加戏。要我说啊,加不加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事件给行业提了个醒:观众心里有杆秤,好演技永远不会被埋没。就像老话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哪怕你演的是个修车工。
各位看官要是有空,不妨再去看看王西那几场戏,保准你看完要感慨:原来不是观众不爱看演技派,是金子被沙土埋得太久了。您要是也遇到过这种"配角比主演出彩"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唠唠,没准下个热搜话题就是您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