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溱潼古镇院士旧居

老刘评旅游 2024-07-30 21:48:16

溱潼古镇,位于泰州市姜堰区,有着3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底蕴的独特水乡。溱潼古镇四面环水,环境优美,素有“水乡明珠”之称,是苏中地区民居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古镇之一。

溱潼古镇的精华都在这深深巷子里,我们游览在一个个巷子里,探寻那些不曾相识的历史遗迹。

院士旧居,坐落于溱潼古镇的巷子里,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具有里下河地区典型特色的古民居,占地总面积近千平方米,因先后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兄弟六院士”而闻名海内外。

院士旧居古朴雅致、宁静清幽,堂屋正中央的李氏家训“熠熠生辉”,流传已有百年。表达了李氏族人“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的家国情怀,院士三兄弟勤学、善思、创新、奋斗、报国的一生,为后辈和世人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

院士三兄弟,李德仁,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遥感学家。1939年生,江苏泰州人。现任教育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李德毅1944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指挥控制和人工智能专家。李德群(1945年8月7日-2022年9月5日),江苏省泰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专家。主要从事塑料注射成形模拟和智能型塑料注射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院士旧居,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走进里面,西北方向有一个小亭子,西南方向有一座小石桥。走过宽宽短短的小石桥,我们进入了右手边的一所小型私塾,只见里面摆放着几张桌椅,上面摆放着毛笔、书本等学习用具。

顺着麻石小巷,花朵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这里有一棵硕大无比的茶花树。清明期间,茶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树上的茶花大约有一两万朵。这棵茶花树是宋代种植的,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从私塾出来往东北方向走,是原主人家的大堂,也就是客厅,大堂正北方摆着一副桌椅,挂着字画,东西方向也各有一副桌椅。

水龙局、秦砖汉瓦馆、溱潼非遗馆三个馆都在一个院内。

水龙局是古代的消防大队,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政府拨款建设,而是民间自发筹集资金成立的民间组织。拿着最原始的救火工具“水龙”,组建了“水龙局”,守护地方平安。

旧时,多数人家是砖墙草盖的老式房屋,贫穷的人家则是笆墙、笆门的草房。家家烧饭做菜都是烧的土灶,燃料就是柴草,还有许多人家打芦箔做芦扉,屋内屋外草连天,草连地。

加之过去人们照明点的是香油灯、火油灯,这两种灯容易溅油或跌翻倒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馆内保存一台1892年德国进口的水龙,国内仅此三台(浙江、上海、溱潼),它的存在证实了往日溱潼深厚的经济实力。

在古代,发生火灾,就会听到锣夫“咣咣咣”敲锣声和一声声“××地方走水啦。”听到这些信号,各个行业的救火队以最快的速度奔向所属水龙局,紧急集合。

水龙局的“消防员”分为扛龙夫和挑水夫两类,都是由本地的年轻劳力组成,一架水龙必须配备水桶十担跟随。他们采用排班制值守,负责百姓安危。

黄杨树,等级一级,509年。古代没有报警器,据说黄杨树就充当这一角色。黄杨树因为树脂含量少,不易燃烧,且着火时发出类似燃放鞭炮的声音,可及时告知人们发生火灾及其位置,并有效控制火情蔓延。

秦砖汉瓦馆,该展馆展示的是出自溱潼的当地秦砖汉瓦。溱潼砖瓦制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溱潼镇就有七座大型砖窑,夜晚窑火通红,如七颗明珠散落大地,那时溱潼又名“七星村”。泰州唐城、宋城、南京的古林寺、镇江的金山寺以及上海城隍庙都采用过溱潼砖瓦。古镇里的“古契约馆”中收藏的十多张清代以来溱潼地区有关砖審交易的契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溱潼砖窑业的兴衰。溱潼出产的砖雕、泥塑、瓦当,图案精美,形象生动,古朴典雅。展馆内收藏了当地瓦当图案就有60多种。

非遗展示馆,这里主要展出的是非遗代表姜堰薄脆,这是泰州姜堰人津津乐道的地方美食。姜堰薄脆制作技艺,2012年入选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过蜡像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展示江苏省传统非遗项目姜堰薄脆的生产工艺流程。

1 阅读:29

老刘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