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陈云,毛主席是信任的,因为他知道陈云对党忠诚,还懂经济。而对于毛主席,陈云也是非常尊敬的,因为他知道,毛主席是党和人民的领袖,是经历过历史考验的。
因此,在有意见的时候,陈云总是按照组织原则,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交由中央讨论决定。
陈云:主席,我想了一些意见,希望与你谈一次1962年,在杭州养病期间,陈云看到了安徽省报上来的一些材料,是有关搞责任田的。看完材料后,陈云觉得这个材料中的内容,与他在农村调查时见到的是一样的,与他设想的恢复农业生产的办法,也是一致的。
因此,对这样的搞法,陈云在内心是赞成的。关于这个搞法,陈云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叫‘分田到户’也好’叫‘包产到户’也好。总之,国家遇到了如此大的天灾人祸,必须发动全体农民,按照《国际歌》词中‘全靠我们自己’的话办,尽快恢复生产。”
后来,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陈云又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两次请姚依林来到杭州,和他一起商议了是否可以将国家征购粮数字定死,超产部分归农民;在农村当前形势下是否可以采取分田到户的办法,以及就这件事情向毛主席提出建议等相关问题。
后来,陈云还专门就这个建议,与刘少奇同志、周恩来总理、林彪和邓小平交换了看法,和大家取得了一致看法。
7月6日,在考虑成熟后,陈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见面。在这封信上,陈云说:“主席,对于农业恢复问题的办法,我想了一些意见,希望与你谈一次,估计一小时够了。”
看到陈云递上来的信后,毛主席回复他说:“同意。”当天下午,毛主席便在中南海接见了陈云。
见面后,陈云对毛主席说:“可以用重新分田的办法,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便恢复农业的产量……恐怕个体经济跟合作小组在相当长时期内还要存在。”
在耐心听完陈云的意见后,毛主席认为,陈云的意见不适合新中国的农民,而且自己多次反对过这种搞法,便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然而,想到陈云是当面向自己提出意见的,毛主席觉得他的意见虽然不合适,但表达方式是对的,便在几天后的一次会议上说:“我很不同意陈云同志的意见,但陈云同志是中央常委,向党的主席讲意见,组织上没有错。”
毛主席的话,表现了对待陈云的这样一个态度,即:虽然对他的意见表示不满,但对他对党的忠诚依然是信任的。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信任陈云,就是因为他对党是忠诚的,而且他的处事方式也让毛主席放心。对于陈云,毛主席曾称赞说:“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
的确,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陈云一直是依靠调查研究作决策的,这也是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每逢重大决策之前,陈云总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听取多方面意见。他脚踏实地,反对虚夸浮躁、急功近利。
1925年,陈云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陈云语气坚定地说:“入党以后,自己觉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是专干革命。”
就这样,带着对党的忠诚,陈云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在早期,陈云从事革命工作多在地下。
1927年,因为组织工会为工人谋利益,资本家扣除了陈云的退职金,甚至连他的应得工资也扣除了。在这种情况下,陈云没有了收入。
在上海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地方,因为没有收入,陈云的基本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扰,一家人的生活变得非常窘迫。就算这样,陈云都没有放弃他的革命信仰,毅然保持了坚定的政治立场。
关于这件事情,陈云在后来回忆说:“当我在参加革命后资本家威胁我时,我想到吃饭问题会发生危害,但立即又想到:怕什么?手足健全的人到处去得,可以到黄埔军校,可以卖大饼油条,只要立志革命,不怕没饭吃,归根结底只有推翻现在的社会制度以后,大家才有饭吃。”
不久后,陈云主动报名,离开上海,到外地去发动农民,组织武装暴动。临行前,陈云坚定地说:“我此去,一不做官,而不要钱,散步拖鞋,只为了要跟反动派坚决斗争到底,求工人的解放。”
1930年9月,陈云列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陈云被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并在次年当选为中央委员。
1933年,陈云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在陈云来到中央苏区的时候,毛主席还在闽西汀州的才溪乡养病。因此,陈云虽然想去看看毛主席,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1933年4月,中国农业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陈云第一次见到了在台上发言的毛主席。毛主席对革命的看法,让陈云深深地折服。因此,毛主席给陈云留下了幽默生动的深刻印象。
那段时间,由于没有工作交集,陈云和毛主席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然而,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陈云逐渐对毛主席产生了敬佩之情。
1935年,中央在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会上,陈云积极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赞成毛主席回到军事领导的岗位上。
不久后,陈云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后来,在组织的派遣下,陈云回到上海,负责恢复党的地下工作,后来又转赴苏联。
1937年,陈云从苏联回国,途径新疆时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任职期间,按照中央的指示,陈云在新疆和甘肃交界的星星峡地区,援助接应了红军西路军余部400多人,成功进入迪化。
11月,陈云回到延安。在陈云走下飞机的时候,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陈云同志,欢迎你,我们早就盼着你来喽!”
见毛主席如此热情,陈云激动地说:“主席,您好!我也很想念大家。”
在延安,陈云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任职期间,陈云为党的组织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3月,为了照顾生病的陈云,毛主席特意将他接到枣园。
在枣园养病期间,陈云利用难得的机会,向毛主席请教了“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的问题。
关于这件事,陈云在后来讲述说:“我们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呢?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主席对我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要我学点哲学。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
按照毛主席的点拨和教导,陈云从思考“错误到底是从哪里来”,到从思想方法上、哲学上思考错误的根源,到认识到错误源自“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有偏差”,再到将犯错误的原因聚焦到“误把局部当成了全面”、少犯错误的难点在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终于对自己苦思多年的问题恍然大悟、豁然开朗,领悟了实事求是这个“基本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确定下来后,陈云便追寻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陈云得出来一个心得体会,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关于这个心得体会,陈云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陈云严格按照这个心得体会办事,果然做到了得心应手。
1944年3月,陈云接到中央的通知,前往西北财经办事处,主持西北的财经工作。
任职期间,陈云潜心研究了边区货币的贬值原因,提出了解决金融困难的总方针。
陈云将这个总方针表述为:“首先要靠发展生产;其次要尽可能地把边区生产的东西运出去,使进出口达到平衡;再次要减少货币的发行量,厉行节约。”
在陈云的努力下,边区的财政收支基本达到了平衡,后来还积攒了不少积蓄,解决了广大干部出发开辟新解放区的各种费用,还为边区人民留下了一些家底。
对于陈云在这段时间的工作,毛主席表示了肯定。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陈云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不久后,在毛主席的推荐下,陈云前往东北工作。
在东北期间,陈云严格按照中央的指示办事,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全国的大部分土地都得到了解放。
1949年4月,东北局接到中央来电:“陈云同志及其所带干部来中央工作。”10月,陈云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
后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领导下,陈云具体部署和精心组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迅速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稳定了金融物价,扭转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凋敝、物价飞涨、财经混乱的艰难局面。
陈云在经济领域的贡献,得到了毛主席认可,称赞他的贡献不下于淮海战役。此后,毛主席对陈云更加信任了。
得到毛主席的信任后,陈云没有骄傲,而是更加谨慎了。每当遇到大事,陈云总是先做好调查研究,最后按照组织原则,向毛主席和党中央当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这便是毛主席和陈云的意见不一致时,说他“很不同意陈云同志的意见,但陈云同志是中央常委,向党的主席讲意见,组织上没有错”的原因。
陈云同志很伟大
有能力、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