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京津塘高速上一辆载重49吨的红色重卡以90公里/小时的匀速驶向天津港。驾驶舱内没有司机,方向盘自主旋转,车载传感器如同“电子眼”般扫描着200米内的路况。
这是中国首条开放L4级自动驾驶重卡测试的高速公路,也是全球首个无人重卡商业化运营的干线物流场景。
当多数人还在讨论自动驾驶何时走进日常生活时,一场颠覆3000万货运司机命运的变革,已悄然在车轮下轰鸣。

一场没有方向盘的货运革命
2024年底,一纸政策撕开了物流行业的新纪元。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首次为无人重卡在限定场景的货物运输亮起绿灯。京津塘高速随即成为政策落地的“试验田”,京东物流、图森未来、小马智行等企业密集投放超200辆无人重卡。短短一个月内,这些“钢铁大脑”的单月货运量突破50万吨,相当于3000辆传统卡车的运力总和。
这场变革的驱动力,是物流行业对“降本增效”的极致追求。无人重卡摆脱了人类司机的生理限制,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能耗降低15%,单公里运输成本从3.5元压缩至2.3元。对于年运费支出超百亿的物流巨头而言,这意味着每年能省下近十位数真金白银。一位物流企业负责人直言:“过去司机工资占运输成本的30%,现在这笔钱可以全部转化为利润。”
技术破壁:从厘米级定位到商业闭环
支撑这场革命的不仅是政策东风,更是技术的跨越式突破。京津塘路段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5G基站,高精度地图误差不超过10厘米。在2025年CES Asia展会上,图森未来技术总监展示了无人重卡在暴雨、黑夜、隧道等极端场景下的表现:激光雷达与摄像头融合感知系统,能在0.1秒内识别300米外突然窜出的动物;氢燃料电池动力让续航突破1000公里,充电15分钟即可行驶400公里。
比技术参数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菜鸟网络推出的“按吨公里计费”服务,让中小物流企业像订购云服务一样采购运力。天津某跨境物流公司接入该服务后,季度利润率飙升21%。这种“不买卡车买服务”的模式,正在解构延续百年的重资产运输逻辑。

产业链的蝴蝶效应
当无人重卡开始批量上路,整个产业链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福田汽车的氢燃料重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宁德时代的重卡专用电池供不应求。资本市场的热情更令人咋舌:2024年自动驾驶货运领域融资超180亿元,头部企业估值三年暴涨5倍。就连最传统的保险行业也在谋变,针对自动驾驶推出的专属险种,保费虽比传统车险高40%,却依然被物流企业争相抢购。
政策层面的布局同样激进。北京市已规划2026年前建成“京津雄自动驾驶货运走廊”,天津港的无人重卡接驳比例将提升至60%。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内,这条经济动脉上的卡车司机或将减少三分之二。
3000万人的焦虑与新生
在这场效率至上的狂欢中,方向盘后的群体正经历着撕裂与阵痛。全国3000万重卡司机中,80%从事干线运输。一位从业20年的老司机握着他的“方向盘奖杯”苦笑:“公司裁掉了30%的夜班兄弟,我们这些白班司机也在学操作监控系统。”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在河北某远程监控中心,26岁的张晓雯紧盯屏幕,同时监控12辆无人重卡的运行状态。这个被称为“自动驾驶安全员”的新职业,月薪高达1.8万元,是传统司机的3倍。职业教育机构嗅到商机,推出“自动驾驶运维师”培训课程,首批学员尚未结业就被企业预定一空。

万亿市场的终极猜想
当无人重卡开始规模化运营,物流行业的竞争维度已从“谁的车更多”转向“谁的数据更聪明”。顺丰与华为打造的“仓-干-配”全链路无人系统,将分拣、运输、配送的时效误差压缩至5分钟以内;京东物流的智能调度平台,能根据实时路况在0.03秒内重新规划千辆重卡的路径。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车路协同系统让高速公路变身“智慧轨道”,边缘计算设备在毫秒间处理海量数据,高精地图厂商的估值水涨船高。咨询机构预测,到2028年,这些衍生市场的规模将占据自动驾驶货运万亿蛋糕的35%。
重构的不只是货物,还有人与机器的边界
站在京津塘高速的监控中心,闪烁的电子地图上,每个光点都是一辆奔驰的无人重卡。它们不知疲倦,不会要求涨薪,也不会因疲劳驾驶引发事故。但这幅科技图景背后,仍有许多未解之问:当机器全面接管方向盘的掌控权,人类在物流链条中的价值将如何重塑?被技术浪潮裹挟的个体,能否找到新的生存支点?
或许正如某位行业观察者所言:“无人重卡淘汰的不是司机,而是旧的生产关系。”当钢铁大脑与人类智慧找到新的协作平衡点,这场始于方向盘的革命,终将催生一个更高效但也更复杂的物流新世界。
还是得限制无人智卡的占比或工作领域,给普通人留点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