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是什么原因将庞大的中国恒大集团压倒的?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3-23 09:10:59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巅峰时期,中国恒大集团以其惊人的扩张速度和雄心勃勃的商业布局,迅速成为行业巨头。

许家印的名字几乎成为了房地产的代名词,从跨越全国的项目布局到雄厚的资金支持,恒大的腾飞无可避免地让所有人关注。

突如其来的危机却让这个庞然大物在短短几年内崩塌,仿佛是一场无法预见的风暴。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庞大的企业在短短数年内迅速走向崩塌?

恒大起步:八个人的野心

1996年,许家印带着8名员工在广州创立了恒大地产。

那时的恒大在广州的房地产市场上毫不起眼,连个像样的项目都拿不下来,只能靠着低调攒地皮和开发一些中小规模的住宅楼艰难起步。

许家印和他的团队每天忙着跑政府部门、银行和建筑商,争取一点点资源。

2004年,恒大集团的创始人许家印开始执行一条具有战略眼光的“规模+品牌”发展路线。这一决策在当时的广州房地产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在广州的10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恒大凭借着强大的资本背景和精准的市场定位,迅速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广州十大房产企业行列。

同年,许家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他没有满足于局限于广州,而是开始布局全国。

在2009年之前,恒大集团派出了200多名员工,迅速在中国二线城市铺开房地产开发计划。

随着项目的不断落地,恒大在全国市场的版图也在悄然扩展。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二线城市,如今成为恒大高楼大厦的“新家园”。

2009年11月5日,恒大集团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了当时内地在港上市的最大非国有企业。

上市当天,恒大股价大幅上涨,收盘市值达到了705亿港元,令人瞩目。

许家印的个人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达到了48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22亿元。

他一跃成为中国内地的首富,许家印与恒大的名字几乎成为了房地产行业的代名词。

到了2013年,为了打造广州恒大足球队,恒大在三年时间里投入了整整20亿元的巨资。

球队的训练基地被翻新成了国内顶级的设施,球场边的草皮都换成了进口的专业草种,连球员的饮食和住宿都被严格管理,营养师和体能教练团队从国外高薪聘请而来。

恒大还斥巨资签下了多名国际知名球员和教练,比如意大利名帅里皮,他的年薪高达千万欧元级别。

比赛期间,恒大的广告牌几乎占据了亚冠赛场的所有角落,尤其是“恒大冰泉”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

每一场比赛,摄像机的镜头只要扫过场边,巨大的“恒大冰泉”蓝色广告牌就会映入观众眼帘,甚至连球员的饮用水瓶子上都贴着这个品牌的标签。

2013年11月9日,广州恒大在亚冠决赛中以客场进球优势击败韩国首尔FC,夺得了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个亚冠冠军。

比赛结束后,广州天河体育场外挤满了庆祝的球迷,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恒大的队旗和“恒大冰泉”的标牌被高高举起,现场的欢呼声震耳欲聋。

棚改东风:火箭升空的秘密

恒大的腾飞故事在2015年迎来了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正式落地,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被迅速点燃。

政策的核心是用现金补贴代替实物安置,直接刺激了购房需求,而恒大早在之前几年就已经在这些城市悄悄囤下了大量土地储备。

到了2015年政策启动时,恒大的土地储备已经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总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

2016年,政策效应全面显现,恒大抓住了这股东风,销售额从上一年的2013亿元猛增到3733亿元,一举超过万科,成为中国房企销售冠军。

那一年,恒大在全国推出了超过300个楼盘项目,新开盘的售楼处经常人满为患,购房者拿着棚改补偿款排队抢房,有些楼盘甚至开盘当天就卖出了九成以上的房源。

在深圳,恒大的总部大楼里,一块巨大的牌匾被挂了起来,上面写着“规模取胜”四个大字,公司总资产也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员工人数从几年前的几万人迅速扩张到12万多人。

为了保持这种势头,恒大在土地市场上的动作越来越激进。

2017年5月,郑州东区的一场土地拍卖会上,恒大以每平方米3.3万元的单价拿下一块核心地块,总价高达135亿元,刷新了当地的地价纪录。

竞拍过程中,恒大代表连续加价数十轮,直接把其他竞标者挤出局,拍卖师在敲下最后一槌时,手抖得几乎握不住木槌。

这块地后来被规划为“恒大金碧天下”项目,成了郑州楼市的地标性存在。

同年,恒大在全国范围内拿下了超过300宗土地,总金额超过2000亿元,平均每周都要参加好几场土地拍卖。

扶贫镀金:贵州的另一面

2015年,恒大把目光投向了贵州毕节,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行动。

那一年,许家印亲自带队前往乌蒙山区考察,随后宣布投入110亿元,在毕节建设102个扶贫项目,涵盖移民搬迁、产业基地和基础设施。

恒大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108名员工,组成扶贫队伍,分散到毕节的10个县区驻村帮扶。

这些员工中有工程师、农业专家,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被派到村里后,开始挨家挨户统计贫困户信息,规划搬迁安置点。

大方县的奢香古镇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恒大在这里投入了数亿元,修起了宽阔的青石板路,长度超过10公里,宽度达到8米,比县城的主干道还要宽敞。

古镇旁边还建起了现代化的肉牛养殖基地,引进了上万头优质肉牛,每头牛的耳朵上都被钉上了带有恒大标识的电子标签,用于追踪生长数据。

2018年,这个基地的牛肉开始供应市场,每年出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恒大还推动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的组合模式,在毕节10个县区建起了50多个移民安置小区,搬迁了超过10万名贫困人口。

这些小区里配备了新修的学校、卫生站和超市,2019年10月,央视新闻专门报道了这一模式,镜头扫过奢香古镇的青石板路和移民新居,恒大的名字被反复提及。

与此同时,恒大在贵阳投资的另一个项目却悄无声息地陷入了困境。

2012年,恒大启动了贵阳童话世界文旅项目,计划打造一个集主题乐园、酒店和商业街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可到了2015年,这个项目已经停工,工地上只剩下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和几栋未完工的建筑框架。

停工的原因是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恒大把更多的钱投向了楼市扩张和毕节扶贫,文旅项目被搁置一边,这一停就是三年,直到2018年仍未复工。

三道红线

2020年8月,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了一项重磅政策——“三道红线”,直接改变了恒大的命运。

这项政策规定了房企融资的三大指标: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现金短债比不得低于1。

当时,恒大的财务数据完全超标,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到83%,净负债率高达199%,现金短债比也远低于标准值,三项指标无一幸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许家印迅速调整策略,在2020年9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宣布恒大要全面转型,重点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

他提出“三年投资450亿元”的计划,目标是让恒大汽车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车行业的领头羊。为了兑现这一承诺,恒大在广州南沙的汽车基地加紧建设。

2020年10月,工人们用三个月时间搭起了几栋临时厂房,钢结构框架刚立起来,设备还没完全到位,生产线甚至来不及调试,恒大就迫不及待地在2021年初发布了九款概念车。

这些车型包括轿车、SUV和MPV,设计图纸在发布会上被大幅展示,恒大还对外宣称首批车型将在2021年底实现量产。

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并未打动市场,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对恒大汽车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普遍持怀疑态度。

2021年3月,恒大汽车的股价一度冲高,但很快回落,市场信心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恒大的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到2021年6月,恒大开始出现商票逾期的情况,部分供应商和建筑商拿到的商票无法兑现,消息传开后,债权人纷纷上门催债,引发了大规模的挤兑潮。

当时,恒大的账面上可动用现金只剩下867亿元,而它的总负债已经超过1.9万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就高达2400亿元。

2021年7月,恒大发布公告承认流动性出现问题,债务危机彻底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危机尾声:豪宅卖了,项目烂了

债务危机爆发后,许家印先是从个人账户中拿出70亿元注入公司,用于支付部分到期债务和员工工资。

随后,恒大开始变卖资产,许家印将他在香港山顶的布力径10号别墅挂上了市场,这栋豪宅占地超过5000平方英尺,配备私人泳池和花园,估值约8亿港元。

同年,他还将位于深圳的“湾玺壹号”超级豪宅推向市场,这套房子是恒大自建的高端住宅项目之一,总价超过10亿元。

可公开数据显示,许家印的儿子许智健通过家族信托持有23亿美元的离岸资产,这笔信托早在2010年代就已设立,涉及多家海外公司。

此外,恒大高管团队在2019年至2020年间通过分红套现了约500亿元,这些资金流向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质疑。

与此同时,恒大在贵州毕节的扶贫项目逐渐失控。

2022年初,赫章县的蔬菜大棚基地停止运营,原本计划出口东南亚的彩椒无人收购,大量堆积在地里腐烂,恒大派驻的扶贫干部早在2021年底陆续撤离。

当地政府接手后发现,恒大在毕节建设的50个移民安置小区中,至少有17个小区的配套学校尚未完工,教学楼主体建了一半,操场和宿舍楼还是空地。

2023年8月17日,恒大在美国纽约申请破产保护,试图重组高达3000多亿美元的海外债务。

同年9月28日,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恒大的核心决策层彻底陷入瘫痪。

到了2024年11月,许家印再次被法院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此时,贵阳的恒大文旅城项目已无人问津,销售中心的沙盘上积满了灰尘,曾经热闹的售楼处只剩下一片寂静。

参考资料:[1]姚冬琴.许家印和他的“世界奇迹”[J].中国经济周刊,2017,0(30):32-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