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发射,3名宇航员半年用近30万升氧气,为何还没用完?

人间路 2024-10-31 16:54:3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人间路

编辑|人间路

密闭空间的生命线:中国空间站的呼吸之道

六个月,三百多万秒,这是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们在太空漂浮的时间。远离地球,悬浮于星辰之间,他们的一呼一吸都牵动着地面无数人的心。浪漫的太空之旅背后,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茫茫宇宙中,他们如何呼吸?

这可不是诗意的遐想,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现实挑战。据测算,三名航天员在轨半年,大约需要消耗30万升氧气,相当于一个小型游泳池的容积。

如果将这些氧气全部从地球运输,其重量和体积都将对火箭运载能力构成巨大压力。更何况,一次性运输的方案也存在巨大风险,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空间站的氧气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并非单一,而是多重保障机制的协同作用,如同一个精密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源源不断地为航天员提供着赖以生存的氧气。这套系统,我们称之为空间站环境控制系统,它如同空间站的“心脏”,维系着站内所有生命的呼吸。

一、电解制氧:化水为气的黑科技

水,生命之源,在地球上如此,在太空中亦然。在中国空间站,水不仅用来饮用、清洁,更是制造氧气的关键原料。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一项被称为“电解水”的技术。电解水,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电能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项技术在地球上已有多年应用历史,但在空间站的特殊环境下,其重要性被无限放大。

根据公开数据,每电解1升水,大约可以产生620升氧气。这意味着,即使在长期在轨任务中,只要有足够的水,就能持续不断地生产氧气,满足航天员的呼吸需求。当然,空间站的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空间站配备了先进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将航天员的生活用水、实验废水等进行净化处理,再次用于电解制氧,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消耗。

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电解水,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例如气泡的去除、电极的腐蚀等等。中国空间站的电解制氧系统,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可靠性和效率,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

尽管电解水制氧是空间站氧气供应的主要方式,但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空间站还配备了另一套备用系统——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

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烟花爆竹。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内装有特殊的化学物质,点燃后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与电解水制氧相比,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具有启动迅速、操作简单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氧气,是应对紧急情况的有效手段。

例如,如果电解水制氧系统出现故障,或者空间站发生意外泄漏,导致氧气浓度骤降,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就可以迅速启动,为航天员提供宝贵的“救命氧气”,争取宝贵的抢修时间。当然,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燃料的储存量有限,无法长期使用。因此,它通常只作为备用手段,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启用。

三、二氧化碳的循环再生:打造太空中的“生态圈”

在解决氧气来源问题的同时,另一个同样关键的环节是二氧化碳的处理。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去除,将会对舱内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地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空气净化器”。然而,在密闭的空间站环境中,依靠植物进行二氧化碳处理显然不现实。

因此,空间站必须依靠人工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空间站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去除技术,主要包括吸收法和化学反应法。吸收法利用特殊的吸附剂,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附,然后通过加热等方式将其释放出来,进行集中处理。

化学反应法则是利用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甲烷、水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更令人惊叹的是,空间站的二氧化碳处理系统并非简单的“去除”,而是将其转化为宝贵的资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可以被转化为氧气,再次用于航天员的呼吸,形成一个闭环的氧气循环系统。这不仅减少了对地球补给的依赖,也为未来长期太空探索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四、空间站氧气供应系统的深远意义:从太空到地球的启示

中国空间站的氧气供应系统,并非仅仅是一套保障航天员呼吸的设备,它更代表着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体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技术能力。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太空中,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空间站的成功经验,为未来建设月球基地、火星基地等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它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空间站的氧气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生,这与地球上倡导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空间站的氧气供应技术,也对地球上的环境保护具有启示意义。例如,可以借鉴空间站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开发出更加高效的空气净化设备,用于治理城市空气污染;也可以借鉴空间站的水循环利用技术,改进污水处理工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五、未来展望:迈向更深远的太空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空间站的氧气供应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氧气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例如利用太阳能进行电解水制氧,或者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二氧化碳转化等等。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能够提升空间站的自主运行能力,降低对地球补给的依赖,也为未来人类进行更深远的太空探索,例如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在太空中构建更加完善的生命支持系统,实现人类在太空的长期驻留,甚至建立太空城市,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六、结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中国空间站的氧气供应系统,是人类智慧和科技的结晶,它不仅保障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也为人类探索太空、保护地球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浩瀚的宇宙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科技进步的力量无处不在。我们应该继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用科技的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仰望星空,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脚踏实地,我们用科技改变世界。中国空间站的呼吸之道,不仅是科技的奇迹,更是人类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只要敢于梦想,勇于创新,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文章围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太空半年的氧气供应问题展开,阐述了空间站多种氧气保障机制及其重要意义。首先指出三名航天员半年约需 30 万升氧气,运输压力大,而空间站通过多重保障解决,其中电解制氧利用电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每升水可产约 620 升氧气,且配备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资源原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作为备用系统,在紧急情况可迅速提供氧气

对于二氧化碳处理,采用吸收法和化学反应法,将其转化为其他物质甚至氧气,形成闭环循环系统。该氧气供应系统不仅是保障呼吸的设备,更体现人类在太空生存的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未来太空探索和地球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未来还将探索更高效环保技术,是人类智慧和科技结晶,象征着勇于探索和进取精神。

神舟十九号空间站氧气供应系统的成功运行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卓越成就,展示了人类在探索太空过程中对生命保障技术的深度探索和创新。它不仅仅是解决了航天员在太空的呼吸问题,更代表了一种对未知的挑战和突破精神。

从技术层面看,电解制氧、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以及二氧化碳循环再生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体现了中国在航天工程领域的高度集成和创新能力,这些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将为未来更长期、更复杂的太空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从宏观意义上讲,它反映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极端环境下的实践和拓展,为地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这也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时,如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等,要勇于运用科技创新的力量,跨领域融合各种技术,探索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迈进,以实现人类在宇宙中更广阔的探索和发展梦想。

0 阅读:0

人间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