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乘用车市场迎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反常识的发布会浪潮,这让我们嗅到一股浓郁的火药味!
据不完全统计,全月举办超50场线上线下新车发布会,日均近两款新车上市,3月10日单日更达五场,频次直逼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同时在清明小长假后,新车上市热潮仍未停歇,直至本月月底上海车展前,车企们的发布会排期亦是已密密麻麻。
这种反季节、反常识的的密集发布,与传统3-4月的销量淡季形成鲜明对比!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场发布会狂欢的背后绝非空前热闹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今年或将成为车企们的“生死分水岭”,本次由发布会掀起的“内卷风暴”,正将行业推向残酷的洗牌临界点。
流量至上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车企发布会的密集化,本质是“流量至上”思维的产物。个人对这一说法深以为然。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车企已将发布会视为争夺用户心智的核心战场。某新势力品牌在30分钟的发布会上抛出17个专业术语,某传统车企投入2000万元打造发布会却仅传递9条有效信息.....这种“参数堆砌”与“技术自嗨”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销量与融资的真实需求。 然而,这场流量游戏正在走向失控。
极氪009“零自燃”宣传被车主维权事件打脸,小米SU7事故暴露出智驾营销的安全隐患....之前车企利用消费者对技术的认知盲区,通过“黑科技”包装与虚假数据所制造的神话被一一打破,所剩的只是一地鸡毛。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规范与监管的滞后,已然让发布会成为模糊地带,诸多车企大书特书自己所谓的核心技术,却选择性忽视用户体验。此外,车企们过度强调配置和成本,无论能否实现都一股脑的先将硬件装配在汽车上,再通过OTA慢慢升级推送,所谓的美好功能竟成了期货!当这种本末倒置的传播逻辑,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而当消费者发现宣传与实际体验不符时,品牌信任度将断崖式下跌,市场竞争环境也因浮夸风气恶化,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智驾迷局
简单浏览近期的发布会信息便可以发现,智驾的出镜率,以及重要程度都有着肉眼可见的提升。2025年被业界称为“智驾元年”,开年至今已有超20家主流车企发布新一代智驾战略。智驾功能从高端车型专属,迅速下探至10万元级燃油车,“智驾平权”“全民智驾”已成为行业热词。崔东树预测,未来智能驾驶将像ABS一样普及,车市竞争也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 然而这场智驾竞速背后,却潜藏着数据与安全的双重危机。
某广东车主发现,车辆每次误操作会被标记为“贡献数据奖励50积分”,所谓的50积分实际价值也就是5毛钱,换言之,这类风险驾驶数据在车企眼中仅值5毛钱!更严峻的是,部分车企以“平权”之名,将阉割版智驾推向中低端市场,其传感器配置与算法成熟度远低于中高端车型,却被包装成“全民智驾”。这种让穿纸片铠甲上战场的做法,不仅让消费者暴露在安全风险中,更将智驾技术异化为数据采集工具。
在近期的小米SU7事件中,车主便是因被智驾营销洗脑而丧失警惕,最终酿成惨剧,车叔认为,这一惨剧应该为行业敲响警钟。
生死竞速
毫无疑问,今年以来的发布会狂欢集中反映了车企们的焦虑。2025年对于车企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目前大家已普遍认可“百万销量生死线”,即年销量跌破100万辆的车企,将面临断崖式下滑。那么如此状况下,车企如何才能穿越这段艰难的周期?
在车叔个人看来,在这场生死竞速中,车企需从三方面破局。其一内卷突围,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内卷已成为行业常态,但内卷的维度需升级。头部车企可通过“田忌赛马”策略,以A+级车型对标竞品A级车,并且需要聚焦细分领域。其中长城汽车通过“高端化+出海”战略,在销量持平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增长81%,证明“卷价值”比“卷价格”更具可持续性。
其二渠道共生,经销商可以说是车企的“毛细血管”,从过往经验来看,经销商的健康度直接决定车企竞争的胜负。部分车企为冲量压库,导致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62.3%,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终将反噬品牌。
其三战略定力,即拒绝短期主义陷阱,比亚迪以“智驾平权”战略将高阶智驾下探至15万元级车型,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于三月份登顶的“新势力黑马”零跑也走的是这一路子。这足以表明,具备战略定力的企业更能抵御行业波动。反之,部分车企为短期流量盲目跟风,最终陷入“越卷越亏”的泥潭。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2025年的汽车行业,正在上演一场“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赛。发布会狂欢的背后,是流量焦虑、技术异化与生存压力的交织。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沉迷于参数竞赛、透支用户信任的车企,终将在市场洗牌中出局。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需回归产品本质,在智驾安全、数据伦理与渠道共生中寻找平衡。这场生死竞速的终点,属于那些既能把握当下流量,又能坚守长期价值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