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大学苦读四年,考试、实习、写论文答辩,最后却要出来送外卖?”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外卖员的本科率为41.7%,而根据浙江则更加夸张2024年当地奶茶店店员的本科率更是高达100%,网友热评:“难道送外卖摇奶茶才是大学生最终的归宿吗?”
倒不是说行业歧视,但寒窗苦读十年,最后每天风吹日晒送外卖或累死累活的摇奶茶,怎么也算不上一份体面的工作,父母累死累活,掏空家底然后孩子去送外卖?这种落差任谁一时也难以接受。

抖音上有一位“做奇奇”的博主,早年985名校毕业,毕业后入职包子铺包包子,985、包包子,也许这位博主上学时离包子最近的时候是在学校的食堂里,毕业后却是自己的工作。
难道如今毕业真的没有出路了吗?如果毕业即失业,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种窘境呢?
从高学历的光环到现实的落差在无数年轻人的想象中,985高校的文凭是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足以打开职场的大门,他们曾以为,熬过高考的千军万马,踏入名校的殿堂,未来就会是一片坦途。
然而,当毕业来临之际,现实却给了一记重锤,优衣库里叠T恤的小哥可能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本科生,海底捞里端火锅的服务员或许来自北大,星巴克里调制饮品的咖啡师可能是海归硕士,这不是网上的段子,而是就业市场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天之骄子”们发现,高学历的光环如今越来越不吃香了,社交平台上,毕业生们分享着自己的“意料之外”:物理学博士在道观里当起了道士,法学硕士在超市做收银,医学专业的前几名如今在街边煮饺子。

有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为了在家人面前掩盖无业的窘境选择外出“上班”,图书馆的长椅、公园的角落,甚至楼道的台阶,都成了他们的“工作岗位”。
甚至还有人开“假装上班有限公司”,老板每天收费三十,无业的大学生可以来这里假装上班,老板定期巡视,让员工体验摸鱼的快感,甚至会假装布置工作,让员工拒绝过一把顶撞上司的瘾,“公司”还管盒饭。

这中魔幻场景的正是如今就业困难所造成的,如果不是现实所迫,大学生怎会愿意无业在家,又怎会催生出“假装上班有限公司”这样奇葩的产业。
与专业无关的“降维打击”对于许多985毕业生来说,最令人心酸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
曾经在实验室里钻研高精尖课题的物理学博士,如今在道观里研究风水、费尽心思通过法考的法学硕士,却在超市柜台前扫描条码、医学专业的高材生,放下手术刀,拿起了汤勺。
这些“降维打击”不仅是个人的失落,也是社会资源的错配,毕业生们投入数年心血磨砺的专业技能,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无用的“长衫”,只能脱下,换上与现实妥协的“工装”。

一位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小雪讲述自己的经历,自己在学校的专业成绩能排到前20,但毕业后却根本面试不上对口的工作,没办法,继承家业一起煮饺子,甚至自己爸爸也吐槽“供出一个煮饺子的大学生,这样看,还不如初中毕业就来。”
这种窘境并非个例,而是高学历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快消行业的基层岗位成了985毕业生扎堆的地方。
优衣库的管培生可能是香港大学的硕士,海底捞的服务员可能是哈佛的本科生,甚至街头摆放共享单车的调度员,也可能是哈啰出行的储备干部。

这些岗位看似普通,背后却是残酷的筛选过程,网友调侃,优衣库的终面是“神仙打架”,海底捞的管培生学历表堪称“学霸聚会”,高学历者扎堆基层,表面上是选择,实则是被现实逼迫的无奈。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连基层岗位都挤不进去的毕业生,他们投出的简历如石沉大海,面试的机会寥寥无几。
层层面试的隐形壁垒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之一,是企业在招聘中为了压缩成本而设下的“隐形壁垒”,为了在海量简历中筛选出“最优解”,许多企业采取了“广撒网”的策略,将大量毕业生纳入备选名单,再通过层层筛选和“拖延战术”逐步淘汰。
尤其是对985毕业生,企业往往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招聘周期被无限拉长,群面、二面、终面,甚至“四面”“五面”。
以某快消巨头为例,管培生招聘从简历筛选到终面可能历时半年,期间包括笔试、群面、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个环节,每一轮都像在“挤牙膏”,考验毕业生的耐心和心理承受力。

国企和互联网大厂的情况更为严峻,某国企校招的700:1报录比,意味着每1000人中只有1-2人能脱颖而出,层层筛选不仅增加了求职的不确定性,也让毕业生在焦虑中消耗了宝贵的青春。
这种“挤牙膏”式招聘的背后,是企业对成本的极致控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不愿冒险录用未经反复验证的候选人,尤其对高学历毕业生,要求其既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又要具备基层岗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