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少数人是可以真正做学问的,因为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很用心,带着感情,脑子里充满灵性,不掺杂任何杂质。
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这种人,贾宝玉是这种人,曹雪芹也是这种人。
每当我读到宝黛兄妹坐在花丛里共读《西厢记》这一篇章的时候,我总是深有感触,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而且这个读书的场景也是整部《红楼梦》里,甚至可以说是整条古典文学长河里最美丽的画面。
贾宝玉是众人眼中的顽童,不喜读书,不肯读书,八匹马拉他也不愿意读书,可是读起《西厢记》来,却又是另外一番情景。
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西厢记》这个曲目,我们在学生时代也读过,当时只是觉得它字数很长、晦涩难懂,除了文辞华美、朗朗上口,再也觉不出什么好处来。
可是贾宝玉则不同,他能够深切体会到文章的奇处、妙处和好处,为了读文章可以废寝忘食、超然物外,这是真正地用心在读、用感情在读、用欣赏美的眼光在读,他与《西厢记》的作者达成了心灵的沟通。
贾宝玉如此,林黛玉更是如此。
林黛玉是无比惜花之人,原本是要拿着锄头去葬花的,可是看到了宝玉手中的《西厢记》,就再也移不开自己的目光,也再挪不动自己的脚步。
她“接书来从头看去,越看越爱,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早些年,我看书就是看个热闹,只是觉得要尽快将书看完,就当作完成了任务,就算是对书的作者有了交代,至于心中留下了什么,不愿意去思考,也懒得去回忆。
直到近几年,书看得多了,才渐渐提升了些境界,大概也能体会到林黛玉那种“越看越爱,余香满口”的感觉了。
林黛玉读书不仅读得认真、读得深入、读得痴迷,对精妙的句子她还进行背诵,按书中所说就是“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我记得小时候是最怕背书的,背背唐诗还可以,毕竟篇幅短嘛,其他的不管文笔有多流畅、文辞有多华美,也不管意蕴有多深远,我都是懒得去背的。
这就是雅士与俗人的区别,也是高手和低手的差距,聪慧绝伦的才女读书,尚且要博闻强记,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人呢!
然而,读书不仅要用眼睛读、用心思考、用脑袋记,还要用嘴巴说,讨论也是读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宝黛兄妹是喜欢讨论的,“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是那倾国倾城貌”,两兄妹说急了,妹妹还要大骂哥哥一句——“原来苗儿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这就是读书的氛围,一个人读书是一个人在思考,两个人读书就会出现思想的碰撞,而更多的人一起读书就会摩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不要害怕争论,越是争论得厉害,越是你进步的机会,也许你的思想就是在相互间面红耳赤,几乎要大打出手的争论中,才得到升华的。
像宝玉、黛玉这般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些味道,才不辜负了大好的韶华,我更加觉得我以前的书大概是白读了。
宝玉后来有事走掉了,黛玉一个人还沉浸在思想和知识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梨香院里远远飘来小戏子们正唱的戏文,宛转悠扬,更加让她心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
听到这些美丽的戏文,她不禁痴了,大脑里不断浮现出更多美丽的词句——
“水流花谢两无情”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这些词句凑聚在一处,黛玉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但是,此时落泪的决不止黛玉,还有落笔的曹雪芹,读书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