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炜老军长的回忆:我是如何走上革命征程的

粉樱浅笑韵春情 2024-12-10 17:02:17

1920年,在河南新蔡一个地主家庭,出生了一个名叫胡守德的男孩。谁能想到,这个在开封求学、热衷文学的少年,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放弃学业,改名胡炜,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从此,他投身革命洪流,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最终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少年求学路 青春报国心

河南新蔡县胡营村,一个拥有150余亩土地的家庭,迎来了他们的小儿子胡守德。这个生于1920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的男孩,自幼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

胡家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出身,虽然他们在胡守德出生前已经去世,但这份文化传承始终影响着这个家庭。父亲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却也重视子女教育,母亲则是一位能干的家庭主妇。

六岁时,胡守德开始在村里上小学。十二岁那年,他考入了新蔡县立中学,虽然只读了一年,但这短暂的求学经历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1933年,胡守德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学。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立开封高中,选择了理科作为专业方向。在开封求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多次获得奖学金。

开封的求学生活,让胡守德接触到了大量进步文学作品。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的著作,以及苏联、法国、德国作家的译作,都成为他汲取养分的源泉。

1935年,正值青春年少的胡守德和同学赵修业(后改名赵紫阳)、宋锡性(后改名宋健生)一起创办了"启茅文艺社"。他们编写《启茅壁报》,探讨救亡图存之道,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

这段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踏入华北。开封作为靠近华北的重要城市,时局变化牵动着每个学子的心。胡守德和同学们的抗日救亡情绪日渐高涨。

1935年底,北平学生运动爆发。胡守德积极参与了开封学生声援北平同胞的卧轨请愿活动。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经常到街头和城郊农村进行抗战救亡宣传。

大别山区传来的共产党和红军的消息,让胡守德对革命有了新的认识。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共产党是一支为穷苦人打天下、公平正义的队伍,这与官方的污蔑宣传形成鲜明对比。

1937年,胡守德在开封高中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同学魏鸿运。通过魏鸿运的介绍,他认识了学校的地下党员,开始接触共产党的理论和主张。这一年,他17岁,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救亡图存志 爱国青年心

三十年代的中国,风雨飘摇。开封这座古城,成为了学生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在开封高中,胡守德和同学们组织的"启茅文艺社"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学讨论。他们开始在《启茅壁报》上刊登更多关于时局和救国的文章。

1935年底的开封学生运动,成为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爱国行动。那一天,数百名学生冒着寒风,用自己的身体卧在铁轨上,声援北平学生的抗日请愿。

胡守德和几位同学走在运动的前列,他们带头宣传,组织队伍,用行动表达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场运动后,他们更加频繁地深入街头巷尾和城郊农村,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

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这些爱国青年感到愤怒。当局大肆逮捕抗战人士,查封抗战刊物,镇压学生救亡运动的做法,让他们看清了这个政权的真实面目。

在新蔡老家,胡守德听闻了许多关于共产党和红军的传说。民间传言中的共产党,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队伍,与官方宣传中的"共匪"形象截然不同。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让胡守德看到了共产党为民族利益以大局为重的胸怀。这支在陕北坚持抗日的队伍,展现出了不同于国民党的政治风貌。

在高中同学魏鸿运的引荐下,胡守德结识了学校的地下党员孙国禄和平津流亡学生会的党员吴祖彝。这些进步青年给了他思想上的指引。

通过这些新结识的同志,胡守德接触到了大量进步书刊。他了解到共产党不仅要团结抗日,还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

1937年,日军的铁蹄已经踏入豫北。开封开始遭受日机轰炸,学校被迫停课。这个时刻,许多像胡守德这样的青年学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

在这段求索的岁月里,胡守德参加了多次学生运动。从街头宣传到组织活动,从阅读进步书籍到接触地下党员,他的革命觉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弃笔从戎路 投身革命潮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入侵中国。胡守德毅然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机会,决定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开封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抗日救亡的标语和集会。胡守德和同学们组织了多场街头演讲,号召民众支持抗战,反对投降。

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地下党员向胡守德透露,豫南地区正在组建抗日武装力量。这个消息让他看到了直接参与抗战的希望。

告别了在开封的同窗,胡守德改名为胡炜,只身前往豫南寻找抗日队伍。途中他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青年,大家结伴同行,互相照应。

经过几天跋涉,胡炜终于在豫南找到了人民抗日独立团。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正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加入独立团后,胡炜被分配到教导队学习。教导队不仅传授军事知识,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培养革命战士的觉悟。

在教导队里,胡炜遇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知识青年。大家白天操练军事,晚上学习理论,还要轮流到附近村庄做群众工作。

教导队的政治教员经常讲解共产党的纲领政策,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任务。这些课程让胡炜对革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战训练中,胡炜很快掌握了游击战术的要领。他学会了使用步枪,熟悉了地形,了解了如何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独立团经常组织学员参加力所能及的战斗任务。胡炜参加了多次打击汉奸、破坏敌人交通线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1938年春,胡炜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考察和党员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这位曾经的文学青年,彻底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不再是河南省立开封高中的学生胡守德,而是一名共产党员战士胡炜。

在独立团的战斗生活中,胡炜表现出了优秀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党组织逐渐给他安排了更多的工作任务。

这段时期的实践,为胡炜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豫南山区的游击战士,到后来的开国将军,他的革命生涯就此开启。

征战沙场日 开国将军时

1938年末,胡炜被调任豫南军区政治部干事。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很快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干,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

在豫南军区期间,他参与组织了多次重要战役。从豫南到鄂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胡炜的足迹遍布中原大地。

1940年,胡炜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组织科长。他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为部队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

解放战争爆发后,胡炜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部主任。在淮海战役中,他带领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49年,胡炜随军解放了南京。这座民国政府的旧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见证了胡炜从学生到将军的蜕变。

新中国成立后,胡炜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位曾经的文学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分子也能成为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朝鲜战争爆发,胡炜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在异国战场上,他指挥部队打退了多次联合国军的进攻,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战后,胡炜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潜心研究军事理论,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胡炜晋升为中将。十年后,他又被提拔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参与全军的重大军事决策和建设工作。

在文革动乱中,胡炜也曾遭受冲击。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忠心耿耿。

改革开放后,胡炜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他主持编写了多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为部队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晚年的胡炜经常回忆起在开封求学的岁月。那个曾经热爱文学的少年,最终选择了另一条报效祖国的道路。

从开封高中的学生,到解放军的将领,胡炜的一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他的经历,是无数知识青年投身革命的缩影。

在部队的同志眼中,胡炜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和军人的气节。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文武之道,本就一体。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