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是开明贤能、志向远大的君王在位执政之际,某个王朝才政风清朗,忠臣、能臣多多。
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处理解任何决问题时,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睿智、博学多识,他所能提供的方案、思路,也只能是他一个人的见解。
而且,这一“孤家寡人”的见解,囿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对事理的认知程度,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不足。这样,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时,就难免失之偏颇,有疏漏,甚至会出现错误。

趾高气扬的封建帝王(画像)
若想让自己的王朝少走或不走弯路,帝王就要充分发挥围拢在身边的能人异士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让他们施展才华,畅所欲言;就必须注意吸纳他们的真知灼见。
故而,在明君统治下的王朝,贤臣能吏往往可以如鱼得水地大展拳脚,尽力作为。比如,大唐王朝的贞观时代。
但是,在才识平庸或者昏聩无能的君王面前,即使有孔夫子之大贤、屈原之忠贞、贾谊之才干、裴度之韬略、王安石之胸襟、岳飞之勇武、于谦之正直、林则徐之气概……他们也只能是束手束脚,难抒胸臆,乃至遭遇不测!
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是有着清醒认识的:即使英明如他,也万万不可刚愎自用。只有积极引导臣僚建言献策,只有朝廷上下齐心协力,才是利国利民、稳固政权的正路。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至于帝王个人的颜面、自尊心等问题,届时,退而求其次也是必要的。
仰慕圣贤遗风的唐太宗李世民,热切盼望着国家大治、天下太平。因此,他便效仿尧、舜等至圣先贤,广开言路,积极征求治国良策。
不过,李世民之开言路、征谏言的举措实施初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当。
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唐高祖李渊因“玄武门之变”退居二线后,以新任太子身份主持大唐国政的李世民就“令百官各上封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正式承继帝位以后,又再次诏令文武百官“上封事”。所谓“上封事”,就是文武官吏们向朝廷提出自己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措施、策略等。
在李世民的一再要求下,朝臣的奏书便接连不断地呈送上来,堆满了李世民的案头,充塞了他的办公场所。
由此可见,为了强盛大唐王朝,初登大宝、励精图治的李世民是非常重视臣子们的意见的。

登基称帝的李世民(剧照)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帝王代表着一个王朝的最高权威,其一喜一怒都关乎着诸位官吏的身家性命。
因而,面对李世民,臣子们无不战战兢兢、谨言慎行。对于冒犯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提出与皇帝相反的意见,指正君王的言行得失,他们都心有忌惮。
李世民的求谏之意,看起来虽然很迫切诚恳,可是,谁知道哪句话会不合他的想法、伤了他的面子呢?冒犯龙颜,那就等于逆了“龙鳞”,会惹来杀身之祸。
因此,贞观初期,即使是一些刚毅耿直、赤胆忠心,诚心实意地冀望朝廷正风肃纪、倾力为民的大臣们,在向李世民进谏时,也不免临言三思,欲言又止。
李世民虽然生在贵族官宦之家,但世事练达、深明大义。加之,他从前也曾为人臣,深知帝王之心难测。即便亲如父子,也不敢托以心腹之事。
所以,对于朝臣们的“怯懦”表现,李世民是非常理解的:
“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专夫赴鼎䦆,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

气度恢宏的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为了使满朝文武相信自己求取谏言诤语的诚意,李世民便利用大理寺少卿孙伏伽为犯官元律师辩护之事,大做文章。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志得意满地全力施展政治抱负的李世民,得知一个叫元律师的官员违法乱纪后,非常气愤,立即诏令有司将其治以死罪。
大理寺少卿孙伏伽接到李世民的诏令后,慨然反驳道:“元律师虽然有罪,但他罪不至死。皇帝不能凭情感因素,想当然地惩处他。朝廷应该责令有司,严格依照律法,对元律师予以实事求是地审理、判决。”
这时,情绪冷静下来的李世民没有治孙伏伽抗旨不尊之罪,反而听从了孙伏伽的劝谏,收回自己对元律师的死刑判决令。
而且,李世民还把一处价值百万钱的园林,赏赐给了孙伏伽,以示对其“直言犯谏”的褒奖。

直言进谏的孙伏伽(剧照)
此举,对朝臣们的震动很大,使得他们对李世民的求谏之目的、用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逐渐打消顾虑。
另外,李世民还了解到,自己的形象也在一定程上影响到了臣子们进谏的积极性。
李世民身材魁梧,黄须虬髯、目光如炬。这一貌相与其勇武果决的性格、久经沙场的阅历、九五至尊的威严结合在一起,使他气场强大,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很难有跟他谈话、交流的勇气。
尤其是即位之初,壮年气盛的李世民雄心激荡,急于打造盛世大唐。此一内在心态表露在外,更是咄咄逼人。
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获悉自己的外在表现给大臣们带来了不舒适之感后,马上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下了一番功夫。
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其它地方,他都切实注意自己的表情以及说话的态度、语气等,力争做到和颜悦色、以诚待人。在听取臣僚们的谈话过程中,轻易不随便打断、插话。

李世民倾听朝臣意见(画作)
为了大开进谏之风,李世民还一再明确地向朝臣们保证,对勇于直谏之人,他不会降罪,也绝对不会事后寻机发难。
他还曾情真意切地说:“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如此一来,满朝文武放弃了恐惧、顾虑,开始大胆地、不断地向李世民提出益于国计民生的策略。同时,对李世民的个人行为修养,他们也时常予以指摘、劝诫。
于是,“贞观谏诤”狂飙突起,魏徵、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张玄素、戴胄、孙伏伽、韦挺、高季辅等一大批诤臣、能臣涌现了出来,使得李世民治下的贞观一朝,成了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名臣辈出的时期。
特别是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等官职的魏徵,李世民经常召把他到自己身边,向他咨询政事得失。

大唐诤臣魏徵(剧照)
就贞观初期的、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魏徵奏事达二百余件。为此,李世民对其盛赞道:“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李世民对魏徵所提的建议,都予以高度重视。魏徵也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尽心竭力地服务于朝廷。他时刻关注着李世民的言行,见到不当之处,便直接向李世民指出。
无论魏徵进谏的态度多么强烈,言辞多么入不入耳,李世民都没有恼怒过,还亲口对朝臣们说:“魏徵规箴朕失,不可一日离左右也。”
李世民与魏徵之推心置腹、率真相处,成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君臣相知的模范。
综上所述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在首先查证、改变自身,赢得臣僚们的信任的前提下,主动、虚心地听取他们对朝政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贤臣能吏的智慧、才能,从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主要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