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本应身份显赫的“红二代”,却选择了朴实的生活,她就是徐海东将军的长女徐文金。
她出身大别山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农田里劳作,田间地头的汗水浸透了她的每一寸肌肤。她的故事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你能想象一个出身将门的女子,选择在家乡务农的原因是什么吗?
192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湖北大悟新城镇。同年家里却遭遇重大变故,导致她接下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偏移。
本该是开国大将长女,弟弟徐文伯还是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家世显赫的她却又为何一辈子走不出大别山,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徐海东大将在中国革命中功不可没。他家族中有60多口人,在国民党的屠杀下只有3%的人活了下来。
徐海东在红军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是一个战斗机,从来不会坐以待毙。他带领红军打了很多胜仗,在西行漫记作者斯诺眼里,他是共产党将军中的“奇迹”。
作为毛主席亲自钦定排名第二的大将,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军功、资历,在红军时期无人可比。
徐海东将军也是一个正直的人。当林彪为了避嫌而否认自己是地主的儿子时,徐海东大怒,认为这是欺骗人民,因为正是他亲自带队,把林家大湾的十多台织布机收缴后分给穷人。
不过,25岁的徐海东还是个不知道自己未来命运的小伙子。在1925年3月8号这天,在党员吝积堂的引荐下,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时,女儿徐文金刚出生几个月。
由于参军后很快就在国民革命军立下汗马功劳,徐海东当上了副排长,立下战功一路晋升。
然而,徐海东在实现伟大抱负的同时,留下了他的妻女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们生活在大别山的山沟里,吃苦受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被迫分散离开家乡,就失去了和妻子田得斋、女儿徐文金的联系。徐海东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但他无法回到家里照顾自己的家人。他的内心矛盾和苦闷无法向外人倾诉,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他的家人也一直惦念着他,希望他早日平安归来。
然而,命运却让他们相隔千里,无法团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田德斋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在四岁的时候就到徐家做了童养媳,她经常为了孩子的生计辛勤地劳作。但是由于家庭困难,孩子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徐文金经常饿肚子,衣衫褴褛。
小小的徐文金每天就陪着妈妈坐在田埂上,妈妈耕田她就在一边玩耍。虽然日子过的很清苦但有母亲的陪伴每天也算过的快快乐乐,只是唯独少了父亲的疼爱。
徐文金经常问妈妈,爸爸到哪里去了?
妈妈只能哄她说爸爸出去做大事了,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照顾我们的,徐文金每次听母亲这么说完也不会闹,环境致使她小小年纪就很懂事。
徐文金从小就听到了很多父亲的故事,也亲眼目睹过家人的坎坷历程。然而,她从未放弃过对父亲的崇敬和对革命的执念。她认为这是她的家庭、她的根,她要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尊严,努力去改变命运。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十分狠毒,他们打探到了徐海东的老家地址,并且得知他家中还有许多族人和妻女。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徐海东家庭的惨无人道的打击行动。
徐海东的妻子田德斋因此被逮捕,关进了监狱。在那里,她遭受了严酷的折磨和磨难,度过了将近三年的痛苦时光。但是,田德斋并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丈夫。她在出狱后四处打听徐海东的消息,希望能够找到他。这种坚强和顽强的精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徐海东却早已跟随大部队离开了大别山。在那个残酷的时代,徐家的族人也因为国民党的残忍屠戮而有的牺牲了、有的逃亡了,已经失去了徐海东的音讯。
另一方面,当时得知反动派即将在大别山开启清缴行动。为了避免国民党的报复,年幼的徐文金被三伯用箩筐挑着连夜跑到了外乡避难。
徐文海在三伯的照顾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三伯也被反动派逮住杀害了,自此徐文金就再也没人管了,为了生活就只能给别人当了童养媳。
一当就当到了新中国成立。虽然父亲的离开让徐文金感到失落,但她深深理解父亲的使命。
田德斋也因为那个时代的不公和苦难,不得不离家改嫁,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她仍然为寻找徐海东的下落而努力。
尽管未能如愿,她依然坚强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1934年12月,红25军在陕西庾家河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立根据地,这对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红军已经经历了长征,流离失所,处境非常艰难。但是,红军指挥官们并没有放弃,相反,他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斗志,为革命事业不断努力。
徐海东将军此时是红军中的一位英勇战士,他一生中共受9次伤,身上有17个伤痕,其中有8次子弹射穿了他的身体,可谓是开国将军中负伤最多的一位。可以说,他的身体已经成为了革命的“弹痕纪念馆”。
但是,在他坚强的身躯背后,有一位年轻女护士默默地守护着他,她就是周少兰。
最重的一次是徐海东将军在陕南的一次战斗中被严重伤势击倒,他失去了意识,生命垂危。这时,周少兰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不畏艰险地前往战场,把将军从死亡线上救了下来。
将军长达四天四夜处于昏迷状态,而周少兰的耐心和呵护让他得以生还。周少兰用心细致的护理和温暖的陪伴,让徐海东将军感受到了生命的重要和珍贵。
将军醒来后,听到了关于周少兰护士的种种照顾和呵护,深感感动。在革命的逆境中,徐海东和周少兰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夫妻,两人共同经历了革命的风雨。
这在当时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革命环境中实属寻常。然而,这也导致他与前妻田德斋、女儿徐文金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成为徐海东将军一生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当时还处于消息闭塞的时期,但是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还是很快传到徐文金所生活的村子。乡亲们听说了徐文金的父亲做了大官,都劝她去找自己的父亲。
几十年间,徐文金吃尽了苦头,她又何尝不想去找自己的父亲!奈何她嫁的家庭太穷了,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多路费让她去北京找父亲。
就这样,徐文金夫妇每天辛勤劳作,拼命地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苦苦攒了两年的路费,终于攒够了去北京寻父的路费。
1951年,徐文金夫妇本打算揣着辛苦积攒来的路费踏上北上寻找父亲的旅途。
恰巧此时,两位北方来的领导同志找到村长,说他们受徐海东将军所托,前来带徐文金去大连探望父亲的。
徐文金当即心里又惊又喜,父亲自她出生以来就一直是一个整天听别人叫出来的称谓。自己几十年来从未感受过一丝父爱,可谓是吃尽了苦头才熬到今天。
日思夜想,曾经无数次幻想与家人团圆的一刻,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徐文金立即收拾好行囊马不停蹄的和丈夫跟随工作人员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徐文金就这样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大连军区疗养院,当时,徐海东因旧疾复发,正在大连军区疗养院疗养。
徐海东一生负伤无数,也因此错过了解放战争,晚年更是饱受病魔摧残。
徐文金时隔二十多年终于见到父亲,尽管出生不久父亲就离开了家,脑海里没有一点关于父亲形象的印象,但是脑海中的父亲始终是那个为了革命顶天立地高大威猛的形象。
尽管从小自己并没有得到过应有的父爱,心中不免对父亲有所怨恨。但在这一刻,所有的一切仿佛都烟消云散。此时再见父亲,父亲经过常年的风餐露宿炮火洗礼已然变的看起来脆弱不堪。
另一方面,徐海东将军内心多年以来对妻女的思念也从未间断,此时再见女儿,发现她已然如一个村头的农村妇人一般,定然也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吃尽了苦头。
父女二人心中的思念之情在这一刻仿佛爆炸一般倾泻而出,二人愣在原地互相看了一会对方。看着身着军装、高大威武的父亲走到她面前,这个形象就是她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过的父亲的形象,徐文金当下竟然忘记了叫爸爸。
还是徐海东将军先主动地抓住徐文金的手,父女二人当即深情相拥,泪水止不住般倾斜而下。
此次大连之旅,徐文金第一次陪着父亲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徐文金夫妇这一待就是两个多月。父女二人在期间聊了很多,徐海东向徐文金打听起家人以及乡亲们的情况,听到徐文金的描述后默不作声,心里已然悲痛万分。
徐文金在疗养院里待了很长时间,她一直在思考她的未来。她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从事自己擅长并对社会有益的工作。
但是她不敢与父亲开口,因为她知道父亲的想法:共产党的干部不能随意安排自己的亲人,因为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工作,而是为了全国人民服务。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最终当徐文金硬着头皮向父亲提出请求时,父亲的拒绝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还是让她非常失望和伤心。
徐文金曾经沉浸在城市的繁华和机遇中,认为只有通过在城市里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梦想。她觉得在农村种地太过辛苦,收入也低,难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后来,徐文金认识到父亲的观点其实是正确的,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追求。她决定尊重父亲的选择,回到农村老家安心种地,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民。
她放弃了在城市里的机会和追求,选择回到农村,虽然生活更加辛苦,但她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徐文金还决定不去找当地政府寻求帮助,也不拿政府一分一厘的资助。她觉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才能让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加自立和尊严。
就这样,徐文金跟丈夫回到了大悟县老家,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为自己家的事情跟父亲开过口,跟以前一样做回了本本分分的农民,硬是一个人把五个孩子拉扯长大。
在1970年,徐海东将军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意识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于是,他决定将女儿徐文金接到他的身边。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徐海东将军却深感自己有很多遗憾和不足,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徐文金的关心不够,很少能够陪女儿在一起。因此,他决定将女儿接到郑州,与她共度最后的时光,并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和道歉。
他深知自己在工作上的责任,但也深刻意识到,女儿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徐文金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郑州。她也非常感激父亲的关心,陪伴着父亲,为他照料、守候。在这段时间里,父女俩感情更加亲密了。
然而,世事难料,同年三月,徐海东将军在郑州与世长辞,最终还是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0岁。
临终之前,徐海东对女儿说:“我的女儿,对不起。父亲太忙了,没有给你足够的关心和陪伴,也没有办法给你什么实际的利益。但是,我一直在想你,关心你,爱你。”
徐文金虽然悲痛欲绝,但她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和关怀。
徐海东病逝后,徐文金选择了在湖北大悟县老家务农,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虽然她生活清苦,但她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思念,一直将父亲的爱和关怀放在心中,成为自己努力生活的动力。
家里仍然一贫如洗,甚至连电视这样基本的娱乐用品都买不起。
但是,徐文金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依靠自己的双手种地。她不依赖他人,一生种地,默默无闻,但坚定地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