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17)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4-18 01:00:34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之,李牧如故。王怒,使他人代之。岁余,屡出战,不利,多失亡,边不得田畜。王复请李牧,李牧杜门称病不出。王强起之,李牧曰:“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

材料二: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为将?”

孙卿子曰:“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

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

将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谨行此六术、五权、三至,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节选自《荀子·议兵》)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乃具A选车得千B三百C乘D选骑得万E三千匹F百金之士五万人G彀者十万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谦让、退让,与《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同。

B. 佯,假装,与《屈原列传》中“乃令张仪佯去秦”的“佯”意思相同。

C. 疾,速度快,与《礼记·礼运》中“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疾”意思不同。

D. 怠,同“殆”,指近于,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领兵驻扎在代、雁门时,命令士兵在匈奴入侵时只守不战,匈奴人、赵国官兵和百姓都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应战。

B. 赵王派出新将领取代了李牧,新将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率军迎击匈奴,但损失惨重,百姓无法正常地耕作和放牧。

C. 李牧被赵王强行起用,他回到边境后继续之前的做法,军士们每天得到赏赐却不被派去作战,都希望与匈奴人打一仗。

D. 荀子认为,如果将领被迫率军进入绝境,或是被命令攻打无法取胜的敌人、欺凌百姓,就算被杀掉也可以不接受命令。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余万骑。

(2)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14. 材料二中荀子认可的为将标准在李牧身上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南城

叶梦得①

大江南渡是长干②,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③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注】①叶梦得,宋代爱国诗人,此诗应为诗人为官建康或复至建康时所作。②长干:古建康里巷名,借指建康。③箠:鞭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上南城远眺所见,长江的南岸是建康城,向北望是凄清的淮水。

B. “岁已寒”的“寒”字,既点明了时节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 颔联视听结合,写废弃的城垒至今还能听到鹤鸣之声,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

D. “遗民”句与辛弃疾“一片神鸦社鼓”一句都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16. 该诗颈联与陆游《书愤》的颈联多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为某企业领导写一篇招纳人才的演讲稿,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愿望。

(2)班会课上,班主任王老师引用《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学生向古代先贤学习,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3)屈原《离骚》中,用“美人”来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 DFG

11. A 12. A

13. (1)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败敌兵,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

(2)谋虑中没有比抛弃成败不明的谋划更重要的,行动中没有比不产生过失更重要的,做事中没有比不后悔更重要的;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可以了,不是一定要(尽善尽美)的。

14. ①李牧派出侦查人员打探敌情,观察敌人的变化。

②李牧使用钱财慷慨大方,用城市的税收养兵,每天赏赐将士并宰杀牛给他们食用。

③李牧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保存实力,人民没有损失。

④李牧治军严格,申明在堡垒中固守,不遵者斩,将士们不敢擅动。

⑤李牧没有为保住自己的职位而放弃自己的策略去迎合君王,即使被责备也不改策略。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通过李牧的军事策略,展现了其深谋远虑和灵活应变的才能,强调了将领应具备的耐心和战略眼光。材料二则从荀子的角度,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的为将标准,强调了将领在决策和执行中的谨慎与果断。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优秀将领的核心特质:既有深远的战略思维,又有坚定的执行力和道德操守,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牧)于是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

“千三百乘”“万三千匹”“五万人”“十万人”都是后置定语,后面都需要断开,故DFG三处断句。

故选DF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两个“让”意思都为责备。句意:赵王责备他。/按照常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B.正确。句意:(李牧指令部队)假装败下来。/就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

C.正确。“疾”,速度快/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句意:要快速敏捷。/让那些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年丧父、老而无子、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D.正确。句意:不要因就要胜利而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匈奴人、赵国官兵和百姓都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应战”错,材料一原文为“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之”,并未提及百姓也认为李牧胆怯。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陈”,通“阵”,军队作战布置的局势;“张”,指挥;“破”,打败。

(2) “莫大于”,没有比……更重要的;“无过”,不产生过失;“不可必也”,不是一定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多间谍”可知,李牧派出侦查人员打探敌情,观察敌人的变化。

②结合“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可知,李牧使用钱财慷慨大方,用城市的税收养兵,每天赏赐将士并宰杀牛给他们食用。

③结合“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可知,李牧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保存实力,人民没有损失。

④结合“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可知,李牧治军严格,申明在堡垒中固守,不遵者斩,将士们不敢擅动。

⑤结合“赵王让之,李牧如故”可知,李牧没有为保住自己的职位而放弃自己的策略去迎合君王,即使被责备也不改策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牧,是赵国防守北部边疆的优秀将领,曾经领兵驻扎在代、雁门来防备匈奴。(他)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任用军吏官员,城市的税收都直接送到他的帐下,充作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给将士们食用。(他指挥部队)练习骑马和射箭,小心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多派出侦察人员打探敌情,同时申明约束说:“(如果)匈奴兵即将侵入边境进行掠夺,(我军)应立即收拾人马物资退入堡垒,有胆敢逞强捕捉俘虏的一律处斩!”匈奴每次入侵,李牧的军队都严谨地点燃烽火报警,然后人马物资退入堡垒只守不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匈奴人全都认为李牧胆小,就连赵国的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备他,但李牧依旧维持老样子不作变动。赵王怒不可遏,派其他人取代李牧统兵。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新任将领)多次率军迎击犯境的匈奴,(可是)作战失利,损失惨重,边境百姓无法正常地耕作和放牧。赵王又派人请李牧复出,李牧关上门以生病为由不出去。赵王强制重新起用他,李牧说“如果一定想用我,(要允许我)照从前的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李牧到了边境,继续实行以往的做法。匈奴人几年来侵掠都毫无所获,却终究以为李牧是畏惧他们。守边军士每天得到赏赐却不被派去抗击匈奴,都希望与匈奴人打一仗。(李牧)于是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并大力组织放牧,使放牧人遍布在边境田野。匈奴人小规模地入侵,(李牧指令部队)假装败下来,且把数十人丢弃给匈奴。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即率军大举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败敌兵,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乘胜追击)灭掉了(代地以北的)檐褴族,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匈奴单于领残兵逃奔而去,此后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材料二:

孝成王、临武君说:“好!那么还请问做将领(的道理是什么)?”

荀况说:“谋虑中没有比抛弃成败不明的谋划更重要的,行动中没有比不产生过失更重要的,做事中没有比不后悔更重要的;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可以了,不是一定要(尽善尽美)的。所以制定号令法规,要严厉、威重;赏功罚过,要坚决执行、遵守信义;营垒、辎重,要周密、严固;迁移、发动、前进、后退,要谨慎稳重,要快速敏捷;探测敌情、观察敌人的变化,要隐蔽而深藏,要派遣间谍深入敌人中间;与敌军遭遇进行决战,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这些称为六术。

不要因想要担任将领而厌恶被罢职,不要因就要胜利而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不要对内威慑而对外轻敌,不要见到利益而不顾忌它的害处,考虑问题要仔细周详而使用钱财要慷慨宽裕。这些称为五权。

将领不接受君主的命令的情况有三种: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进入绝境,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攻打无法取胜的敌人,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去欺凌百姓。这些称为三至。

谨慎地奉行以上的六术、五权、三至,这样的将领便是天下无人能及的将领,便是可以上通神明的了。”

15. D 16. ①都通过“白发”“镜子”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都运用了典故:该诗的“据鞍”和陆诗的“塞上长城”。

③都抒发了韶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愤懑。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都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错误。“遗民”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坚守爱国之心的感慨,辛弃疾“一片神鸦社鼓”一句则点出当下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被外族侵略的耻辱。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从形象上看,该诗写“鬓毛白尽”,陆诗写“衰鬓已先斑”;该诗写“空看镜”,陆诗写“镜中”,都选用了“白发”和“镜子”来抒情达意

②从表达技巧上看,二者都运用了典故。

该诗中的“据鞍”:《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将军马援年六十二尚能披甲上马,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光武帝刘秀赞叹他:“矍铄哉是翁也!”后因以“据鞍”为咏老年勇健的典故。

陆诗中的“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用此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③从思想感情上看,该诗写自己头发已经全白,表达了人生暮年的感慨,后句“尚据鞍”又写自己虽然年老,但老当益壮,又可见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懑;陆诗通过“塞上长城”的典故表达出自己功业未竟的悲怆,又用“镜中衰鬓已先斑”道出其年华虚掷。

17. ①. 山不厌高 ②. 海不厌深 ③. 见贤思齐焉 ④.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⑥. 恐美人之迟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如下:焉、省、惟、零落、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