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类家族之中,候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它们会根据季节的更迭而选择迁徙到不同的地方生活,之后又会因为季节的更迭而重新回归旧有的居所。
因为候鸟的迁徙与季节密切相关,所以很容易让我们形成刻板的印象,认为它们是因为惧怕寒冷才选择迁徙的,其实温度并不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的候鸟迁徙是为了食物,因为寒冷的北方食物匮乏,而南迁之后则能够找到更丰富的食物资源。候鸟独特的生活习性,使得它们在很多时候需要面对更多的危险,这对它们的种群数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很多种类的候鸟数量都比较少,甚至已经达到了濒危的程度。
目前,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候鸟种类共有278种,其中有将近50种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另有150多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了将保护候鸟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现在中国已经在70多个城市从事了约80项专项行动,在各大湿地实施了500多种管控措施,并投入经费近400亿人民币,这些举措有效地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并对野生动物植物起到了保护作用。
根据统计,现在中国境内的湿地保护率已经达到了55%以上,至少有170种以上的候鸟得到了有效保护,捕杀受保护候鸟的现象基本已经绝迹。
不过,候鸟并不同于其他的动物,大多数动物都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受到保护的动物种群数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但候鸟的栖息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有不少候鸟的迁徙路线十分漫长,甚至中途要跨越很多国家,而沿途的国家并不都将这些鸟类视为保护动物,甚至有些国家的人会对它们大肆猎杀。
这就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因为我国的动物保护措施,种群数量刚刚有所恢复的候鸟,在经历一次迁徙之后,数量又大幅减少了,这不禁让很多人心生疑惑,这样的保护是否还有意义呢?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各国的法律和习俗不同,有些国家的人对狩猎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所以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会对不同的野生动物设定不同的“打扰度”,也就是允许一定程度的狩猎。
此外,有些国家虽然在候鸟迁徙的路线之中,但候鸟并不会在此长期停留,所以并不被视为本国的野生动物。
而这些“外来物种”的入境会给本地区的生态平衡带来不利影响,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利益,所以这些地区甚至会鼓励猎杀,这对候鸟的种群数量是会造成重大打击的。而这样的现象并不能用对错来简单判断,其中涉及了比较复杂的生态问题。不过,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放弃对候鸟的保护,因为候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候鸟有助于保护整个生态链的完整性,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要让候鸟的种群数量得以持续增长,让保护变得更有成效,关键就是要推动全球生态合作,而我国的候鸟保护行动为全球的生态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这本身就为推动国际间的生态合作创造了契机。
通过与其他国家分享候鸟保护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候鸟保护工作,进而起到保护候鸟、保护生态的作用。当然,事情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只有先做起来,一切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