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次补脾,不如一次补心阳!中医:补气血最好的方法就是补心阳

张张科普 2025-03-25 07:44:3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诊断学》、《中医心系疾病临床研究》

我常听病人说:"大夫,我吃了很多补脾的药,可气色还是不好。"每当这时,我总会微笑着告诉他们一个中医界的"秘密":一百次补脾,不如一次补心阳!这可不是我随口说说,而是源于中医"心主血脉"的深刻道理。

心阳是人体阳气的统帅,就像皇帝统领朝政一样掌管全身阳气的分配。我常对患者说,你吃再多补脾的药,若心阳不足,那就像在寒冬给农田浇水——水是浇了,但地冻着,庄稼又怎能吸收?

记得前些日子,一位来自湖南的老太太,面色苍白、怕冷、手脚冰凉,伴有心悸、失眠,精神疲惫。她告诉我已经服用各种补脾中药半年多了,却不见效果。经我诊断,她是典型的心阳不足导致的气血亏虚。

为什么说补气血最好的方法是补心阳呢?这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说起。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阳具有温煦全身、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心阳充足,血脉才能通畅,气血才能生化有源。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说法,意思是心脏如同君王,统领全身。如果心阳不足,即使脾再强壮,也难以发挥正常功能,因为少了心阳的温煦和推动。

我经常用一个烧水的比喻来解释:脾好比是水源,水再多;肝好比是水管,管道再通畅;但若没有心这把火来烧,水永远都是冷的。心阳就像那把火,温煦全身,激活生机。

心阳不足有哪些表现呢?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畏寒肢冷、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严重时还可出现胸闷、水肿、夜间小便多等症状。

有趣的是,不同地区的人对心阳不足的表现确实有差异。北方人由于常年生活在寒冷环境中,体质普遍偏阳,即使心阳稍弱也不明显;而南方人尤其是江浙一带,湿气重,易损伤阳气,心阳不足的症状往往更加明显。

心阳的充沛与否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接诊过许多来自西南地区的患者,那里常年湿气重,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阳不足。而西北干燥地区的患者则较少见这类问题。

怎样补心阳呢?中医有"药食同源"的理念。药物方面,常用炙甘草、肉桂、干姜、制附子、红参等温阳之品。如经典方剂"参附汤",就是温补心阳的良方。

制附子是温补心阳的要药,性温热,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但附子有毒,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使用,且用量宜小,切不可擅自服用。

饮食上,我常推荐患者多吃些温阳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等温热性肉类;葱、姜、蒜、韭菜等温性蔬菜;桂圆、红枣、核桃等温补果品。

记得有位来自甘肃的患者,心阳严重不足,面色灰暗,四肢冰凉。我除了开具温阳药方外,还建议他每天喝一碗生姜红枣羊肉汤。三个月后再来复诊,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真是判若两人。

不同的心阳不足,治疗方法也各有侧重。若心阳虚兼气血两虚,可用炙甘草汤加减;若心阳虚兼水饮内停,可用真武汤加减;若心阳虚兼阴亏,则宜用生脉饮加桂枝。

生活中也有许多调补心阳的小妙招。早睡早起,顺应阳气生发;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保持乐观情绪,因为中医讲"喜伤心",过度悲伤会损伤心阳;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心阳的补养,除了药物和饮食外,情志调养也极为重要。《内经》中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说,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忧思,对心阳的温养大有裨益。

我常跟患者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心态决定健康。北方人性格直爽开朗,虽地处寒冷,却少见心阳不足;南方人细腻含蓄,虽气候温和,却常见心阳不足。这或许与性格有关。

补心阳还要注意"过犹不及"。若本身阴虚火旺,或有实热证的人,盲目温补心阳反而会火上浇油。补心阳也要辨证施治,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气血生化的根本在于心阳。心阳充沛,则气血充盈,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心阳不足,则气血亏虚,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所以说,补气血最好的方法就是补心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32 阅读:2866
评论列表
  • 好历害的不如.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