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的大明王朝遭遇了一次空前严重的危机:几十万军队被瓦剌人消灭,明英宗也成了瓦剌人的阶下囚!
值此危急存亡之时,朝廷大臣便请求郕王朱祁钰做他们的皇帝,以便号召人心,稳定京城的形势。
朱祁钰没有辜负臣民的期望,他充分信任良臣于谦,使于谦得以调动一切力量应对瓦剌人的入侵,最后终于打败了也先!
因此,可以说景泰帝(明代宗)是受命于危急存亡之秋,并为明朝度过空前严重的危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外患解除后,景泰帝却遭遇了“夺门之变”,导致其死后无名!
造成景泰帝不幸的几个推手。
推手一:景泰帝的私心。
皇帝宝座是一把权力的魔椅,无论是谁只要坐上了这把椅子就不想再下来了,景泰帝也同样如此。
如果说最初他并不愿做皇帝,也没有信心做皇帝,那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之后,景泰帝便舍不得放弃皇帝宝座了。
所以,景泰帝对也先主动要求明朝派人接回他们的“太上皇”并不热心。
只是迫于群臣的压力,才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回了明英宗朱祁镇。
问题是朱祁镇也不是傻瓜,难道会不明白景泰帝的私心吗?
只不过,由于他是造成“土木堡惨败″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没有脸再与景泰帝争夺皇位而已!
况且,自从回到京城之后朱祁镇便被软禁于“南宫”,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
你说朱祁镇能不怨恨景泰帝吗!
因此,一旦有了机会,朱祁镇就一定会选择反噬!
推手二:明英宗仍有潜在支持者。
明英宗毕竟做了好些年皇帝,因此自然在朝廷中拥有一批支持者,更不要说尽管王振死了,但他的余党却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干净。
当然,在景泰帝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这批人即使再不甘心也无可奈何,可一旦景泰帝发生了变故,这些人自然会趁机兴风作浪!
况且明英宗势力还在心不死,所以朝廷仍然变数多多。
起初,尽管明英宗成了“太上皇″,但当太子的却还是他的儿子朱见深。
后来,景泰帝却废掉了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了太子。
没想到,朱见济刚刚被立为太子就死了。
这下太子之位便空了出来。有大臣建议景泰帝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景泰帝却坚决不同意!
因为这个时候,景泰帝已经骑虎难下了:由于废立太子已经得罪了朱祁镇、朱见深父子,所以景泰帝哪敢再立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当太子!
可问题是,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你不立太子大臣们也不干哪,尤其是那批明英宗的支持者,就更加对景泰帝不满意了。
就在这么个微妙时刻,景泰帝自己又非常不争气地生了重病。
这下就更糟糕了!
现任皇帝不但没有继承人而且还身患重病,朝廷大臣能不人心惶惶吗?
于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心怀叵测的人,便打起了“南宫”里面的“太上皇”朱祁镇的主意。
终于,在经过了一番密谋之后,石亨便率领部下与曹吉祥里应外合发动了“夺门之变”。由于景泰帝病得很重,所以宫廷内部也是人心惶惶。
因此,这场政变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明英宗便被他们抬上了皇帝宝座,又一次君临天下了。
于是"天顺″取代了“景泰”,明英宗取代了明代宗。
推手三:事发仓促,于谦等明代宗的支持者猝不及防。
"夺门之变″是一场赌博,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少数政治投机客策划并实施的阴谋。
对此,于谦等正直大臣毫不知情。
既然毫不知情,自然也就谈不到防患于未然了。
也因此,唯一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阴谋的于谦,才没有发挥任何阻止政变阴谋的作用。
而当明英宗复辟成功,重新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就谁也无法改变局势了。
于是,"夺门之变″便以于谦等一批深受景泰帝赏识的良臣被杀的被杀,被贬的被贬,而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阴谋家却得以趁机上位而告终!
明英宗复辟后不久景泰帝便病死了。
而在此之前明英宗便已经废景泰帝为郕王了。
景泰帝死后也没有葬入皇陵,而是被另外埋葬在了其他地方!
不过,景泰帝毕竟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所以甭管明英宗如何打压,历史都会给他恰如其分的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