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母亲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形象更加宏伟高大,孩子们依恋母亲的温柔怀抱,也崇拜母亲的无所不能,因而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孩子不由自主的展现出了对母亲的依恋。
育儿群中有位无奈的宝妈向大家求助,这位宝妈询问:“有什么方式可以让自家4岁的儿子,不再黏着自己?”这位母亲无奈地表示道,孩子都这么大了,除了撒娇就是寻求自己的怀抱,面对困难也只是叫妈妈去解决,平日里外出从不和陌生人交往。
事实上在孩子两岁前就展现出了一些苗头,只是当时这位宝妈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依恋母亲是常态。可现如今,儿子早已进入幼儿园,依旧保持这样的情况,让人很难理解,宝妈担心继续下去,孩子会变得很娘。
其实在综艺节目《育儿大师》中,就有过这样的案例,5岁的小男孩,因为过于依恋母亲,哭闹便成为了每日上学的家常便饭。从起床时起,不愿和母亲分开的男孩就哭个不停,到了幼儿园更是对母亲依依不舍,在学堂上,其他小伙伴都在欢乐的玩游戏,而他却在一旁偷偷哭泣抹眼泪。
面对这样的难题,育儿专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让妈妈暂时被回避,由父亲陪伴他,然而原本开心的男孩在得知母亲要暂时离开时,嚎啕大哭,几乎崩溃,并且大声拒绝父亲的陪伴。
其实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三岁前,孩子会出现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甚至想要将母亲占为己有,拒绝他人靠近母亲。
01、男孩为什么会依恋母亲?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认为男孩子更加坚强勇敢,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不分性别都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
很多时候,粗心的父母希望儿子不要过度依恋母亲,会减少对儿子的关心,然而越是这样男孩子就会愈加缺乏安全感。
现如今父母双职工家庭很多,孩子大多数由老人照顾,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可能不会过度依赖夫妻双方中的某一个。
然而如果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参与了孩子的成长,那么这些孩子就会过度依赖母亲。
02、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时期是由精神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提出,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杀父娶母的狠厉角色,弗洛伊德通过提出俄狄浦斯来描述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双重关系。俄地普斯时期又被称为恋父恋母时期,大多数出现在孩子3~5岁这一阶段。
例如男孩子,在他们出生后,陪伴他们最久的就是母亲,可以说母亲承担了孩子情感生活中的全部。然后随着他们的逐渐成长,这些孩子就会发现,对母亲有依恋情绪的不只有自己,父亲是他最大的竞争者,因此他们会出现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排斥父亲,一方面又崇拜父亲。
事实上男孩子进入这一阶段,一边想要和母亲“结婚”,与母亲永远的在一起,另一边想要成为父亲,像父亲一样坚强勇敢,事实上“俄狄浦斯期”就是孩子情绪的矛盾体现时期。母亲要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帮助孩子脱离自身的影响,成为独立的个体。
03、进入“俄狄浦斯期”,母亲要注意这3点1.注意身体边界
孩子幼年时期,普遍不分性别,大都软萌可爱,作为父母会不由自主的亲近孩子,一时抚摸他们,一时拥抱他们。然而随着男孩子的逐渐成长,作为异性的母亲要格外注意亲子之间的身体边际。
事实上在孩子出生时期,性别心理也会随之发育,宝宝进入一岁后,他们就有了朦胧的男女意识。“俄狄浦斯期”也是孩子性别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性别意识以及亲子之间的身体边界也会影响着孩子。
2.注意管理边界
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除了要注意身体边界,还要注意与孩子的管理边界。要知道除了身体上的发育,孩子的能力也在经历着成长。“俄狄浦斯期”除非到底还是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们除了是母亲的宝宝,同时也要寻找新的身份。
因而在这一阶段,母亲要注意与孩子的管理边界,不要总是包办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对他们进行过度管理。在走向独立的关键阶段,母亲的过度管理很有可能会让他们无法建立强大的自我认同,进而成为所谓的妈宝男。
3.注意心理边界
婴儿阶段,孩子就如同无壳的鸡蛋,需要依附于父母的怀抱和保护,依恋父母会带给他们极大的安全感。然而他们如果一直保持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只会成长为一个心理不成熟的人。父母要与孩子建立适当的心理边界,帮助他们学会独立。
母亲要让孩子知道,不论亲子关系如何亲密,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稳定的基石,母亲要与儿子建立一个心理边界。孩子之所以会依恋母亲,成为所谓的妈宝男,源头还是在于母亲。母亲的作用很是强大,该放手时就应当放手,尤其是进入到“俄狄浦斯期”。
凌晨妈妈来叨叨:
事实上不仅是母亲和儿子之间会产生过度的依恋情绪,父亲和女儿之间也会进入到俄狄浦斯时期。在家庭中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只有保持和谐的相处,才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当然异性父母也要注意同子女相处的度,不要跨越界限。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