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孩子“懂事”是对父母教育成效的最高评价。父母为孩子的懂事津津乐道,外人对孩子的懂事大加赞赏,于是“懂事”成了好孩子身上的标签,大人们乐于夸赞孩子懂事得像个“小大人”。
在网上有这样一位网友提问,“为什么大人总是喜欢夸赞孩子懂事得像个小大人,难道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的父母不该为此而羞愧吗?”在提问发出后,有网友在留言评论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网友咚巴拉:
“我其实就是那个被夸成‘小大人’的孩子,在我3岁的时候,大人们就给了我这样的一个评价。不过遗憾的是,我并没有一直保持好‘小大人’的形象,现在的我成了他们眼里的‘大逆不道’。”
“在弟弟出生后我发现全家人都变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那个襁褓里的小家伙。于是,聪明如我,为了重新得到大人们的喜欢,我有意识地变得懂事了许多。一次,我发现奶奶偷偷给弟弟买零食吃,小小的我没有哭闹,甚至还主动讨好地表示自己不爱吃零食。奶奶听后很开心地说‘这孩子懂事得像个小大人!’”
“再后来,爸爸妈妈也开始常把这句评价挂在嘴上,甚至于说这成了他们偏袒弟弟的理由。有一段时间我为大人们这样的评价而沾沾自喜,可是时间长了,我对这句评价只有深深地厌恶。我不想当个懂事的小大人,我就想当个不懂事的孩子。”
“幸运的是,在工作后,我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大人’而是个真正的大人了。于是我婉拒了父母要我把工资上交留着给弟弟娶媳妇的要求,回怼了他们‘女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其实,被当成‘小大人’的孩子不会真的心甘情愿,他们不过是把不开心和讨好伪装得很好而已。”
01、“超期成长”并非好事毫无疑问,懂事的孩子可以让父母少“操心”,所以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不少家长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但是事实上,孩子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内心需求很有可能会在他们长大后被加倍地“找回来”。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孩子这种过于成熟懂事的行为表现称之为超期成长。显然,从孩子正常的心智发展来看,超期成长并不会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虽然说听话懂事的孩子可以减轻父母的教育压力,但是实际上,这其实是父母教育压力的转移。
习惯了压抑自我需求去讨好他人的孩子,好像有可能会在长大后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在委屈和妥协中伪装自我。无比缺爱的他们无法正常的表达爱、给予爱,当顺从的面具被撕掉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叛会更为强烈。
02、家长哪些行为容易把孩子养得像个“小大人”?习惯性对孩子哭穷的父母过早地把成人世界的生活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父母的负担,心思单纯善良的孩子只得被迫长大。
他们试图用自己娇弱的肩膀和父母一起扛起生活的苦楚,不知不觉中,他们作为孩子本身的权利被剥夺,正常需求被忽视。
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委曲求全的方式来获得夸奖和重视。他们不断地降低自我爱的需求,为的是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的反馈。心思敏感脆弱的他们过分在意父母爱的表达,在不知不觉中被爱“胁迫”。
03、允许孩子“不懂事”是父母的温柔1.重视孩子的成长需求
在孩子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时,他们内在的成长需求会有所差异,这也就需要父母们不断地调整教育心态试着陪孩子一起成长。被压抑的需求总会以另一种形式迸发,原生家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温暖,让父母和家可以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2.对教育抱有充足的耐心
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常常会状况百出。过于心急地想要看到教育成果的父母很有可能会让教育引导变得过犹不及。对孩子多一点耐心,试着听孩子把话说完,这不仅可以减少亲子间的误解,同时也能够有助于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3.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表达爱
爱如果用错了方式,那么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所以父母们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给予孩子一份正确的爱的表达。刀子嘴豆腐心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一样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创伤。
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听话懂事,这并非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追根究底这无异于是父母在利用孩子对自己的爱而逼迫他们被动长大。“小大人”一样的孩子其实很可怜,因为他们早早地就失去了作为孩子撒娇的权利。
凌晨妈妈来叨叨:
父母对子女的爱本就应该是不计回报的无条件付出,想要“偷懒”的家庭教育只会酝酿出更大的家庭悲剧。无法被满足的爱的渴求,最终会成为父母和孩子双方的遗憾。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