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人说上海闲话,总喜欢用一些口头禅。就算是开国语,这些口头禅也自然转换过来,非常的有上海特色。
粗口类
虽然这类话有些粗鲁,但也是上海话特色。
最著名的,最常用的,就是册那了。
特别在北4区,这个词几乎等同于侬好、再会这样常用词。
在曹阳的银行大厅、在大桥街道的社区、在虹口公园的老年人聚会,册那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在《繁花》里,王家卫按住范志毅,坚决不让他说册那。
这部电视剧多了几分高雅元素,同时也缺少了一些上海市井之气。
疑问词
是伐?对伐?好伐?
这类词说是疑问句,其实是肯定句。
例如单位领导问你对伐,基本上就要你给与肯定。
又例如家里没钱了,要吃几天泡面,老婆拿出康师傅问你好伐,实际上就是要这样吃。
名词
小碧扬、这碧扬
具有苏北特色的上海话口头禅。
特别流行于北4区,以及底层社区。
如果一个小伙子办事不牢,基本就是小碧扬了。
如果一个人特别讨厌,偏负面的,那就是这碧扬了。
例如,今天谁当班呀?XX?是他?这碧扬,料老秋的!
如果文雅点的,亲切一些的,可以用小家伙、小赤佬来代替小逼样。
如果是北4区居民,会自动替代为小把戏。
还有一个名词非常有趣,那就是老句三。
比如家里收拾出某个老物件,年轻人不认识,往往用老句三来泛指。
例如小舟上次家里大扫除,整理出90年代的电话机。
小舟说:这个老句三,派什么用场?快扔掉!
否定词
否定词有很多,但有一个词组非常有趣:么,弗是额。
有很多人,甚至不论事情本身如何,先用这词组否定,再进行交流。
例如我询问小舟,为何不去提升学历。
小舟回答:么,弗是额!你说什么?学历呀?是的,有点偏低,准备去读网络大专。
有时候,么这一个字,代替了后面弗是额。
例如别人问我,昨天打麻将赢了几百块,我自然回答:么!
语气词
上海人有一个语气词很重要:闹!
往往一句话开口,喜欢说:闹!是这样的!
这个字往往是加重语气,用以表述事情。
有时候也有些无可奈何。
例如我问小舟,这一阵怎么那么节约。
小舟回答:闹!还房贷没钞票了呀。
还有一个词,用以结尾:伐啦。
例如:好伐啦,对伐啦,是伐啦,去伐啦...
无意义词汇
上海话有一些无意义词汇,说不说都不影响对话,最著名的就是:哎。
例如,我问小舟下周准备干什么。
小舟回答:哎,家里蹲。
我之前在虹口公园,看到两个老爷叔对话,更是如此。
蓝衣老爷叔问:侬就这样不给别人说话的?
红衣老爷叔回答:哎。
也不知道是肯定,还是否定。
客观评述
一般在比较客观描述的时候,会说:有句说句。
例如:有句说句,现在房价跌了,但还是买不起。
如果要进一步的加强自己的真诚,会说成:凭良心说。
例如,舅舅对小舟说:凭良心讲,你真的是讨债句。
利益相关
上海人形容一个人的关系有限,一般说:就这点花头了。
这点花头,似乎是一个人的上限。
普通人不可能有太多花头,所以经常听到人家说某某,就这点花头了。
还有更现实的:么花头的。
例如我打听某个人,是不是有点门路。
同事回答:就凭他?么花头的!
至于为什么没人说花头精?因为真的有花头,也不会在马路上大喊大叫。
有句闲话叫闷声发大财,有花头的往往低调,一句话也不讲。
而么花头、就这点花头了,往往为了扎台型、豁胖,高调宣扬自己的所谓花头。
我就见过几个人,号称自己老有花头的,出去旅游像一串大闸蟹一样,从一家店跑到另一家店,最后到了一家面馆,一人一碗雪菜肉丝面,外加一只荷包蛋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