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北京305医院,王光美走完了她85年的传奇一生。
追悼会上,王光美的遗像旁悬挂着一副子女写的挽联:
“光明胸襟存正气于公于私可昭日月,美善心灵蕴大德为国为民堪立古今。”
这副挽联,实事求是地概括了王光美的传奇一生……
1921年9月26日,王光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
她的父亲叫王治昌,早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东渡日本求学,在早稻田大学改学商科。为什么会从法律系转到商科呢?那是因为他想实业救国。
学成归国后,王治昌先在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大学教书,后因其海外商科求学经历,经人介绍进入南京临时政府工商部,任主事。自此,王治昌正式踏入政途。
此后,王治昌历任工商部代理商务司司长,农商部佥事、参事兼农商部商品陈列所所长,农商部工商司司长,农商银行监理官等职。
1925年,因挚友、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王治昌对政坛彻底失去信心,从此退出政治舞台,闲居乡野。
王治昌育有11个子女,除长子王光德英年早逝外,个个都是国家栋梁。
次子王光琦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著名经济学家;三子王光超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著名皮肤科专家;四子王光杰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电子专家;
五子王光复,著名抗战空军英雄,对日空战先后驾机打掉日机八架半(半架是与美国飞行员共同击落);六子王光英毕业于辅仁大学,光大集团董事长。
王光美是王治昌长女,她的成就不言而喻,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专业女硕士;次女王光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幼婴教育专家;
三女王光正毕业于高级助产学校,著名妇产科专家;四女王光和,著名颌面外科专家;五女王光平,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党委书记,卓有成就的医务工作者。
11个子女,除长子王德光早逝外,10个子女个个成才,由此可见王治昌的家风有多好,对子女的教育有多成功。
少年王光美勤奋好学、读书刻苦,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是班里的尖子生。
她的数理科特别强,有一年北平举行中学生数理化会考,王光美以绝对优势名列前三,由此获得了“数学女王”的美誉。
王光美的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喜欢芭蕾舞、古典音乐、京剧,尤其喜欢跳舞和体育。读中学时,她是学校女子篮球队主力队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可以说,王光美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绝对的别人父母口中的学习好榜样。
良好的家风加上广泛的兴趣爱好,塑造了王光美开朗性格,也熏陶了她的高雅气质。
高中毕业后,王光美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名校辅仁大学,学习物理。
1945年,王光美从辅仁大学理科研究所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成为了当时中国,乃至是世界上都是凤毛麟角的女物理硕士。
同年,王光美任辅仁大学物理系助教。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的王光美没有就此停滞不前,她又在不久考取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原子物理系博士研究生,并获全额奖学金。
如无意外,王光美会在美国大学开学前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业,然后成为杨振宁、李政道等日后著名物理学家的学姐,甚至有很大可能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名扬海外。
然而,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因为心中有国有家,她放弃了出国深造,毅然决然跟随着我党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6年春节,在辅仁大学任助教的王光美正打算收拾行李再次踏上全新的求学征程,准备远赴美国留学读博士时,我党地下党联络员找到了王光美。
联络员没有多说什么,简单寒暄片刻后,把一张纸条暗中交给了她。
王光美打开纸条后,只见纸条上写着,我党准备与国民党、美国三方组建一个负责实施停战协定,调处国共两党军事冲突的“军事调处执行部”,邀请她去军调部担任我党的英文翻译。
为什么我党会邀请此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王光美加入军调部,成为己方的英文翻译呢?
首先,我党会邀请王光美成为我党在军调部的英文翻译,这绝对不是心血来潮的,更非偶然事件,而是经过党组织严格筛选并谨慎考察得出的结果。
彼时,王光美虽然没有加入我党,但她和她的家庭却与我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王家堪称革命家庭。
王光美的父母曾经多次掩护共产党人脱离险境;三哥王光超,抗日战争中多次自费为八路军采购急需药品,又冒着生命危险将药品送往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哥王光杰是一位革命意志十分坚定的地下党员,“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的原型之一,1938年他在天津组建党的秘密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秘密电台,为延安输送情报,获“特等功臣”称号,后调任冀察热辽军区无线电中队,任机务主任,为我党的情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除此,王光美在大学时期,她就与我党有了联系,经常参加革命活动,当时她的联络人就是后来的卫生部长崔月犁。
这些因素,使我党对王光美的信任度很高,王光美平日的表现也表明她是一位热血的爱国有志青年。
如此,学识渊博,革命意志坚定的王光美,自然成为我党在军调部的英文翻译的最佳人选。
此时,收到我党邀请的王光美没有多做考虑,虽然她这时已经收到两所美国名校的邀请,并且都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只要她收拾行李赴美留学,学成后必然前途无量,但她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就放弃了这样一个大好机会,毅然决然选择接下这个重担。
自此,王光美正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王光美拿着纸条来到了新华社北平分社驻地,与北平分社社长钱俊瑞接头。
钱俊瑞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在得到王光美坚定无比的答复后,钱俊瑞给她开了一封介绍信。之后,王光美拿着这封信找到了当时的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
作为辅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时中国少有的硕士人才,王光美的加入,对我党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李克农见到王光美后很高兴,热情地与她打招呼,代表党组织对她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
王光美也十分高兴自己能加入我党的革命事业当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聊了一会儿,李克农就给她安排了中共代表团的工作,为叶剑英等中共代表团主任担任英文翻译。
1946年10月,国共谈判破裂后,中共代表团成员陆续离开北平。
11月1日,王光美在父母的支持下,匆匆告别父母,登上了飞往延安的飞机,义无反顾地跟着中共代表团成员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
与刘少奇的相识王光美到延安后,被分配在朱德、杨尚昆领导下的中央军委外事组工作。
在这里,她认识了后来相伴终生的革命伴侣刘少奇。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舞会上,当时周总理也在场。
据王光美回忆:有一天,曾在军调部担任叶剑英秘书的龙飞虎,邀请她一起参加在杨家岭举行的舞会,因为她与龙飞虎是好友,所以欣然应允。
来到舞会会场后,龙飞虎就把她介绍给了出席舞会的周总理和刘少奇认识。
龙飞虎跟刘少奇说:“这是王光美同志,北平军调部的。”
之后,刘少奇就跟她攀谈了起来,问了她很多北平的事情。因为他在北方局担任党中央代表时曾在北平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北平的事情颇为关注。
末了刘少奇问她:“你是不是党员?”
当时王光美还不是党员,见刘少奇问起,早就想入党的她就说:“这个问题我还有点看法,不知道中央领导同志能不能对我们这些才到解放区的青年给予帮助?”
刘少奇听后,说:“那要看我有没有时间。”
第一次见到刘少奇的第二天,王光美再次见到了刘少奇。
那天,在军调部当过联络部长的徐冰,把王光美等从北平军调部和南京谈判代表团回来的有志青年组织在一起,带着他们去见在王家坪的朱德总司令。
到了王家坪后,朱德总司令和康克清大姐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留他们吃一顿饭。
等吃饭的时候,康克清大姐说:“我带你们去看看少奇同志。”
王光美回忆说:
“那时毛主席已不住枣园,搬到别处去了,少奇同志就住在原来毛主席住的窑洞里。这样,我和大家一起到了少奇同志的窑洞……见面时大家都坐着,少奇同志讲了几句鼓励的话。”
因为当时刘少奇工作很忙,只是简单说了几句她们就离开了。这是王光美第二次见到刘少奇,时间虽很是短暂,但学识渊博、温文儒雅的刘少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次工作,刘少奇虽都因工作繁忙而没有多少时间与她谈话,但对王光美提出的“帮助刚到解放区的青年”的建议,刘少奇始终铭记于心。
1947年3月5日,刘少奇邀请王光美到枣园谈话。
见面后,两人又继续上次的话题,王光美说:
“那天你问我是不是党员,我想说说我的情况,请教一下该怎么办。北平时,我同地下党联系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布置给我的任务我都积极去做……到延安后,我提出了入党申请……但报告递上去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回应……今天你让谈,我想请求帮助的就是这个事。”
王光美诉说时,刘少奇耐心地倾听着。
她说完后,刘少奇也是很耐心地跟她讲了很多道理。他说:
“入党必须符合条件,经过党组织批准,你如果有入党的迫切要求,应该组织提出来。提一次不批准,人家给你指出来有哪些不够,你考虑以后可以再提。”
两人就这样聊了很久很久,刘少奇告诉王光美很多革命道理,王光美也从与刘少奇的教导中学习到了很多。
随着时间的逝去,两人渐渐由相识、相知,再到相恋,并最终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王光美为什么会选择刘少奇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呢?
她曾经解释:她对刘少奇是“从敬重、同情到好感,再到恋爱”的。
王光美虽然到了延安才与刘少奇相识,但是她在北平读书的时候,就有幸拜读过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他十分钦佩。
后来王光美到延安、再到西柏坡,多次近距离接触后,她更是发现刘少奇的温文尔雅和博学多才,不由自主就被其吸引。
1948年8月21日,王光美和刘少奇在西柏坡结婚。
新婚当天,节俭朴素的两人没有举行隆重的婚礼,也没有举行婚宴,只是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这场简单的婚礼,王光美印象很是深刻,她回忆说:
“我和少奇结婚,说没仪式也没仪式,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举行什么仪式,少奇跟平常一样整天都在工作;说有仪式也有仪式,那天机关正好有舞会,很热闹,而且毛主席、恩来同志亲自登门祝贺。”
使人难忘的是,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都到他们的住所祝贺。
王光美和刘少奇结婚后,她便调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任刘少奇的政治秘书。
婚后,刘少奇工作繁忙,王光美伴随他左右,精心照顾着他的日常起居,和一家的生活。
当时,她把刘少奇前妻生的几个孩子都接了回来,自己也先后生下了4个儿女,组成了一个拥有10多个成员的大家庭。
作为一家之母,王光美贤惠开明,既疼爱又不会溺爱,对继子继女也是视同己出,给予了无私的母爱,甚至比自己的亲生子女还要疼爱。
在王光美的精心照顾下,他们一家很是幸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成为了大家都很是羡慕的模范家庭。
与刘少奇在一起的数十年岁月,最让王光美感到轻松的时光就是陪刘少奇回老家湖南宁乡县花明楼。
1961年5月3日,王光美陪刘少奇到湖南做农村调查时,第一次回到刘少奇故里——宁乡县花明楼。
初次回到婆家,王光美和刘少奇谢绝了宁乡县委为他们安排的招待所,径直回到炭子冲老家。他们没有惊动乡亲们,住进了刘少奇青少年时代住过的简陋房间。
在老家的6天时间里,王光美陪着刘少奇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了解乡亲们生活得真实情况。
之后,王光美还去了丈夫刘少奇母亲的墓地,恭恭敬敬向婆婆三鞠躬,这一刻媳妇终于“见了”婆婆。
在婆家的那段岁月,是王光美与刘少奇婚后难得稍微空闲的时光,甚至成为她此后数十年多次梦中回味的场景。
22年后,也就是1983年,适逢刘少奇诞辰85周年纪念,王光美携儿带女再次回到了婆家,受到了乡亲们热烈的欢迎。
王光美说:“我一路看见乡亲们都富了,到处都是新房子。”
看到现如今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她很是欣慰也很是高兴。
见到刘少奇的外甥女和其他亲属时,王光美要求:
“你们一定要按照少奇生前的要求办,遵纪守法,自食其力,严格要求自己。”
结语晚年的王光美,全身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创立了旨在为全国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的“幸福工程”。
从1995年开始,王光美开始担任“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义务为工程服务。
10多年时间里,年迈的王光美不顾自己身体有恙,多次到偏远地区访贫问苦,并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工程拉了大笔资金,甚至为此不惜变卖家产。
“幸福工程”启动后,王光美第一时间把党组织刚刚发给她的2000元过节费全部捐出。
为筹措足够的启动资金,她在1996年更是忍痛把母亲留下的古董拍卖,将拍卖所得的50多万悉数捐赠给“幸福工程”。
后来,家里的东西都拍卖得差不多了,王光美又经常把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女们给的养老钱捐给“幸福工程”或是急需帮助的贫困母亲,自己却简朴到连一件衣服都不愿意换。
在王光美的不懈努力下,“幸福工程”先后在全国389个县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免费下发各种治疗妇科病的器材和药品价值1300多万元,治疗妇科病人21万人,为贫困母亲查体65万人次,累计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15.4万户,惠及80多万贫困母亲。
2006年10月,王光美病危。临终之际,面对病榻前子女悲痛地询问其还有何心愿未了,王光美呢喃地留下三个字:花明楼。
王光美的子女们也明白母亲的用意,她想回到丈夫的故乡,在这里陪伴着丈夫。
王光美逝世后,子女们就把她安葬在花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