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高玉宝违反“敬酒令”与毛主席碰杯,萧华:你做得很好

富足豆浆油条 2024-10-25 19:05:06

从贫苦童工到战士作家

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的国庆招待会上,一场特殊的敬酒让这位从文盲成长为战士作家的高玉宝激动不已。毛主席专门为他的作品《半夜鸡叫》而举杯,这让年轻的高玉宝顾不得"敬酒令"的约束,冒着违规的风险与毛主席碰杯。这一幕不仅让当时的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为之动容,更成为了解放军战士们津津乐道的光荣时刻。从贫苦童年到战士作家,从不识字的放牛娃到著名作家,高玉宝的传奇人生正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巨变的缩影。这个被誉为"退而不休,情系祖国下一代的老兵"的战士作家,用自己的笔和心,书写了一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

少年悲惨命运迎转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高玉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没钱上学的苦,让年幼的他只能站在小学门口,背着父母偷偷观望,挎着拾草的破筐在校门外徘徊。

一位好心的教书先生看到这个渴望知识的孩子,破例让他免费入学。但这难得的机会仅仅持续了一个月,保长周长安就将高玉宝赶出了学校,逼他到自家放猪。

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稚嫩的肩膀上,高玉宝和家人在乡下实在活不下去。在他9岁那年,全家只得举家迁往大连,到处流浪谋生。

10岁的高玉宝进入了一家日本人开办的工厂,成为了一名童工。在那里,他饱受日本人和汉奸的剥削与欺压。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的至亲,祖父、叔叔、母亲、弟弟相继饿死。

15岁的高玉宝扛起了全家的重担,替代体弱多病的父亲到铜矿当起了苦力。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见证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1945年,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投降,高玉宝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为了追求新生活,他毅然加入了解放军第41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在军营里,高玉宝作战英勇,多次受到首长和战友的表扬。但文化水平低的短板,让他在当通讯员时屡屡出错。一次因为不认识大写的壹、贰、叁,将三个营的信件送错,险些造成严重后果。

1948年,部队解放鞍山后,高玉宝经历了一件趣事。当时他以为参军就是入党,将发的慰问金全部交给党小组长当党费。这份真挚的心意打动了指导员,让他提交入党申请书。

面对这个难题,识字不多的高玉宝想出了独特的办法。他用画画的方式,在纸上画出了"我从心眼里要入党"的图案。这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感动了首长,破例接收了他的申请。

57天后,高玉宝就光荣地转为了正式党员,比最短的预备期提前了整整三个多月。从此,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利用行军途中的每一分钟,用石头和草根在地上练习写字。就这样,他一笔一划地掌握了100多个汉字,为日后的创作之路打下了基础。

战士作家初露文坛芳华

在军营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高玉宝遭遇了不少因文化水平低带来的困扰。部队北上作战期间,连队开展诉苦活动,听着战友们讲述悲惨的往事,让他萌生了写书的想法。

一本连环画上毛主席的一句话给了他灵感:"自古以来,书中的人物,不论隋唐的,还是宋代的,都无非是写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什么没有穷人的书?"这句话成为他走上创作道路的催化剂。

1949年8月,部队在长沙休整期间,高玉宝找来几张纸订成小本子,又寻到一个铅笔头,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但学过的字太少,每写一句话都要去问人,几天下来也写不出几句话。

宣传股长发现了高玉宝的努力,不但安排宣传干事教他写字,还专门为他准备了笔和大本子。在本子上,宣传股长题字勉励他:"玉宝同志,希望你能继续把书写下去,把它写成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一样。"

在创作过程中,高玉宝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一次行军休息时,他遇到骑马的首长吴克华,为了请教几个不会写的字,他不顾阻拦直接跑上前去。

得知缘由的吴克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耐心地教他写字。这种求知的精神感动了许多首长和战友,大家都主动帮助他提高文化水平。

为了突破识字量少的限制,高玉宝想出了独特的方法,把不会写的字先用画来代替。他一边行军,一边创作,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20万字的小说初稿。

这部作品引起了战友们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为小说出谋划策,争相为它取名。书稿辗转送到了罗荣桓手中,罗荣桓过目之后,亲自为这部小说定名为《高玉宝》。

1951年,这部名为《高玉宝》的长篇小说开始在解放军军内报刊连载。这部书名、作者、小说主人公三位一体的作品,很快在军内引起强烈反响。

毛主席看过小说的部分章节后,连连称赞写得好。他不但把这些文章推荐给其他领导人阅读,还让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分享。正是这份肯定,为高玉宝赢得了参加国庆招待会的机会。

一封盖有"毛泽东"印章的请柬,于1952年送到了高玉宝手中。请柬上写着:"订于一九五二年九月三十日下午七时,在怀仁堂举行招待会,敬请光临。"这张请柬让高玉宝反复端详,激动得热泪盈眶。

战友们为高玉宝感到骄傲,纷纷奔走相告。在他启程的那天,全团敲锣打鼓为他送行,大家都托付他向毛主席问好。这个从不识字的放牛娃,即将以战士作家的身份,走进北京怀仁堂。

怀仁堂内光荣敬酒时

九月三十日的下午,身着崭新军装的高玉宝和其他解放军代表一同来到了怀仁堂。在会议开始前,他们受到了总政治部罗荣桓主任的接见。

罗荣桓向众人交代了一个重要事项:考虑到毛主席工作繁忙,待会由萧华副主任代表大家敬酒,其他人只需举杯应和即可。这条"敬酒令"的出发点是为了不让毛主席太过劳累。

招待会正式开始后不久,萧华带领高玉宝等四名解放军代表走上主席台。按照事先的安排,他们向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敬酒,其他代表都举杯应和。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主席台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周总理眼尖地认出了高玉宝,立即起身与他握手。紧接着,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道:"这就是写《半夜鸡叫》的战士作家高玉宝同志。"

毛主席听闻此言,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站起身来,仔细打量着这位年轻的战士作家,并称赞道:"噢,你就是高玉宝。你把那周扒皮的剥削阶级写得很形象嘛!"

话音未落,毛主席就举起了酒杯,面带笑容地说:"久闻大名,来,同战士作家干杯!"这突如其来的发展,让高玉宝措手不及。

在这关键时刻,高玉宝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边是罗荣桓主任的"敬酒令",一边是毛主席的盛情邀请。萧华已经下台,根本来不及请示。

出身贫苦的高玉宝,深知能与毛主席共饮是何等的荣幸。他当机立断,举起了面前的酒杯,毅然回敬毛主席。两人的酒杯在空中相碰,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这个突发事件让高玉宝有些忐忑,回到座位后,他主动向萧华汇报了违反"敬酒令"的事情。他正准备接受批评,没想到萧华的反应却大出所料。

萧华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给予了高度评价:"你做得很好,一个战士就要灵活机动。毛主席向你敬酒,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全军的光荣。"

这场特殊的敬酒,超越了一般的礼节性交际。它象征着新中国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个普通战士敢于突破常规,灵活应对的智慧。

宴会结束后,高玉宝将那张珍贵的请柬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那个夜晚,这位来自东北的战士作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成为了解放军战士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代代相传。

退而不休奉献余年暖

与毛主席的那次难忘相遇后,高玉宝的人生迎来了新的篇章。他被送入中国人民大学深造,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十二年课程,随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四年。

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打开了创作的新天地,他陆续创作了两部小说,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1955年,《高玉宝》首次公开出版,受到广大读者追捧,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发行量突破四百万册。

在持续创作的过程中,高玉宝萌生了续写自传的想法。为了写好《高玉宝续集》,他花费了六年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还专门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

1988年,高玉宝退休后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他认为自己身体尚好,不能只享受国家的优厚待遇,应当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于是,他主动走进校园,义务为学生们作报告。

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更有说服力,高玉宝制作了一张特别的名片。在名片上,除了自己的名字,他还印上了当年那张用画作代替文字的入党申请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

在一次河南的学校访问中,高玉宝得知一位学生家中遭遇不幸:母亲因煤气罐爆炸去世,父亲严重致残。他亲自为这个孩子系上红领巾,多次写信关心他的学习生活。

暑假期间,高玉宝和学校协商,邀请这位学生和同学们参加大连夏令营。活动期间,他全程陪伴照顾孩子们。就在那一周,他的姐姐不幸病逝,但他坚持留在大连照看孩子们,直到夏令营结束。

这样无私奉献的故事在高玉宝的晚年生活中比比皆是。他走遍二十多个省市,作了近五千场报告,听众超过四百万人次。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和蔼可亲的高爷爷"。

在社区里,高玉宝总是背着他的"百宝箱",为邻居们修修补补。凭借参军前学到的木匠手艺,他常常在楼前为邻居们磨刀,一磨就是十几把,分文不取。

这些点点滴滴的善举感染了小区的年轻人。他们争相效仿,帮助老人搬重物,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看到这样的场景,高玉宝总会停下脚步,给予这些年轻人鼓励。

高玉宝的事迹受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他获得了一系列光荣称号,被中央领导誉为"退而不休,情系祖国下一代的老兵"。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责任与担当。

这位从文盲成长为著名作家的战士,用自己的人生历程证明:只要认定一条路,路再长,再艰险,也要毫不动摇地走下去。如今,他的故事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进。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