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吒2》全球票房超过120亿了,正式进入全球前十,而且势头不减,还能往上冲不少。
这部影片能取得如此成绩,确实很令人振奋。
不过一直备受好评的《哪吒2》近来突然陷入舆论漩涡,这部被主流媒体高度赞扬的作品,意外遭遇了部分观众的强烈质疑,甚至传出要求下架的呼声。
这让人不禁思考:当文艺创作遇上多元价值观的碰撞,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
电影上映初期,就有观众对角色塑造提出异议。
有人认为作品存在性别偏见——全片除了李靖夫人外,主要女性角色都被设定为反派,比如西海龙王和石矶娘娘这类角色。
更令部分观众不满的是,李靖夫人在故事高潮中为保护家人牺牲,而李靖本人却得以存活。
这些情节设计被解读为对女性角色的不尊重,甚至有观众细致到批评主角在哪吒闹海时扯破女仙裙摆的细节。
如果说这些艺术表达层面的争议尚属正常讨论范畴,那么后续出现的某些举报理由则令人瞠目。
有家长联名投诉称,片中敖丙代替哪吒参加考核的情节涉嫌宣扬考试作弊,可能误导青少年效仿;
而哪吒在历练过程中没有明确证据就抓捕妖怪的桥段,也被认为会模糊孩子对公平正义的认知。
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批评,在社交平台引发激烈争论。
但冷静思考便会发现,这些指控存在明显逻辑漏洞。
当代青少年真的会因为动画片里虚构的"替考"情节就去铤而走险?孩子们难道分不清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的界限?
就像我们儿时看孙悟空大闹天宫,并不会真的去推翻课桌;看葫芦娃智斗蛇精,也不会对爬行动物产生偏见。
文艺作品中的戏剧化处理,本就不该与现实行为简单等同。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过度保护倾向,有些家长试图为孩子打造绝对"无菌"的成长环境,殊不知这种真空状态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判断力。
就像长期在恒温箱培育的幼苗,移栽到自然环境中反而难以存活。
现实世界本就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与其严防死守,不如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尺。
回看中国动画发展史,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经典作品都经历过时代价值观的检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黑猫警长》因涉及"血腥暴力"引发讨论,九十年代的《宝莲灯》也受过"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质疑。
但时间证明,这些作品非但没有误导青少年,反而成为滋养数代人精神成长的沃土。
关键在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否定作品本身。
具体到《哪吒2》的创作层面,主创团队在保留传统神话精髓的基础上,确实进行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改编。
李靖夫人的牺牲凸显了母爱的伟大,反派角色的设定服务于戏剧冲突需要,主角的成长轨迹也暗合"知错能改"的教育意义。
若仅凭个别情节就否定整部作品的价值导向,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的今天,观众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同见解本无可厚非。
但需要警惕的是,某些极端化的批评正在形成新型的"举报文化"。
从早些年《虹猫蓝兔七侠传》被投诉暴力,到近年某绘本因动物没穿衣服遭抵制,这种将艺术创作与现实规则机械对应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对文艺创作规律的误解。
当然,创作者也应重视观众反馈,在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扼杀争议,而在于建立更成熟的作品分级制度和观影指导体系。
就像同样存在争议元素的《寻梦环游记》,通过配套的亲子观影指南,既保护了创作自由,又帮助家长进行针对性引导。
面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观讨论,我们更需要保持理性对话的空间。
与其将不同观点推向对立面,不如借此机会展开关于教育方式、代际认知差异的深度探讨。
当70后家长与00后观众在IMAX影厅相遇,两代人对于"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差异,或许正是促进社会观念进步的重要契机。
说到底,哪吒这个反叛英雄的形象能够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鲜活,正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对打破成见、追求真我的永恒向往。
当我们为一部动画片的价值观争得面红耳赤时,不妨回想下故事的核心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个主题在当今时代,不正暗合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真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