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2月18日,《哪吒2》全球累计票房已突破123.2亿元,正式超越《头脑特工队2》,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榜第8名!同时也是全球动画第1名。
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天花板,更让这部动画电影成为亚洲首部进入全球票房前8的作品。
然而,随着春节档热潮退去,影片近期单日票房从最高峰的12亿元下滑至不足2亿元,关于它能否超越《阿凡达》212亿元全球票房纪录的讨论愈发激烈。
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国产动画,正在经历高光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刻。
当《哪吒2》在1月29日上映时,几乎没有人能预料到它会掀起如此狂潮。
短短几天便以100亿元登顶中国影史冠军,将《长津湖》《战狼2》等大片甩在身后。
春节期间,它贡献了档期过半的票房。
全国影院里随处可见佩戴哪吒头饰的观众,周边产品从35元的亚克力色纸到限量手办被抢购一空,东莞的工厂为应对超过100万套的订单不得不紧急开工。
这股“哪吒旋风”甚至席卷海外——悉尼影院售价460元的场次秒速售罄,英法华人自发组织观影团,北美院线在观众呼声下临时加开场次。
这种爆发式增长的核心,源于制作团队对“国民IP”的精准改造。
导演饺子延续了前作“逆天改命”的精神内核,但将叙事重心转向哪吒与敖丙重塑肉身过程中的信任危机与自我突破。
影片中,七色宝莲绽放时的粒子特效耗时两年研发,142分钟里平均每3秒就有一个特效镜头。
这种视觉奇观与情感共鸣的结合,成功打破了动画电影的年龄壁垒。
北京某影院经理回忆:“大年初三有场次坐满了银发老人,散场时听到他们在讨论‘这才是中国神仙该有的气魄’。”
但正是这种对本土市场的深度依赖,成为制约其冲击《阿凡达》纪录的关键瓶颈。
目前《哪吒2》99%的票房来自国内,尽管2月14日登陆北美院线,但首周票房仅814万元。
相较之下,《阿凡达》当年在北美单一市场就斩获 7.85 亿美元(约合58亿元人民币),其全球票房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差异导致的接受度问题显而易见:西方观众对“太乙真人用莲藕造人”的东方哲学感到新奇,但难以理解“肉身与元神分离”背后的道家思想;
北美影评人虽称赞画面精美,却认为“反抗天庭”的剧情缺乏漫威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张力。
票房走势的另一个转折点出现在2月17日,当日《哪吒2》虽以120.51亿元超越《狮子王》,但光线传媒股价却暴跌14.6%,市场对后续增长明显信心不足。
猫眼专业版将票房预测从160亿元下调至157.42亿元,这意味着它可能止步全球影史第五,难以撼动《阿凡达》的霸主地位。
影评人指出,影片后劲不足源于三方面:
春节档后观影需求自然萎缩,同档期《小倩》等动画分流家庭观众,而过于密集的营销反而透支了市场耐心——仅抖音平台就有超过200位影视博主反复解析“敖丙眼神变化暗示的36种心理活动”。
不过,即便最终未能超越《阿凡达》,《哪吒2》的里程碑意义已然不可磨灭。
它证明了国产电影可以依靠本土文化实现商业成功,光线传媒股价从9.53元飙升至41.68元的奇迹,让资本市场重新审视动画产业的潜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生态——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因哪吒发箍订单激增提前开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系报考人数同比增加300%,这些都在重塑中国电影的产业链条。
站在全球影史的角度,《哪吒2》的征程揭示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规则:单一市场的容量终究存在天花板。
正如《星球大战》《哈利波特》通过数十年持续输出构建世界观,《阿凡达》凭借3D技术革命开启新纪元。
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不仅需要更多“哪吒”,更需要建立可持续的IP开发体系、培养跨文化叙事能力。
导演饺子将《哪吒3》上映时间从2028年推迟至2030年的决定,或许正暗含这种思考——慢下来打磨作品,或许比追逐票房数字更重要。
当我们在讨论《哪吒2》能否超越《阿凡达》时,本质上是在追问中国电影工业的极限。
123亿元票房背后,是2亿多观众用脚投票的信任,是义乌工厂流水线昼夜不休的轰鸣,更是无数动画师在电脑前调试光影的执着。
或许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不是某个排行榜上的名次变化,而是它让世界看见:中国动画人既有颠覆乾坤的魄力,也有静待莲花盛开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