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代。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之学。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钱币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流通交易的用途,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些包含历史发展进程的钱币,却平添了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索的价值,更具有不同凡响的收藏意义和难以想象的升值空间。
双帆银币是国民政府放弃金本位币制、确定银本位币制,公布“铸造条例草案”前夕发行的一种“船洋”银币,曾被财政部定为国币。此枚钱币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双帆孙小头,系民国二十三年上海中央造币厂所铸,整币通体为雪花银铸造,正面上端铸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字样,下端为孙中山侧面像,背面中央两端铸有“壹圆”,中间有一双桅帆船正乘风破浪。此币文字清晰,图案精美,头像生动传神,铸造技术非常精湛,而且这枚藏品保存较好,其色泽自然,虽稍有锈迹却无碍其品相,反而更显自然细腻,图文深浅合适。币中孙中山头像栩栩如生,设计新颖,铸工精湛,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曲须龙大清银币是清代精品机制币之一,其因龙须稍短而弯曲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其是从1911年开始铸造的,铸造了多个版别,但由于种种原因,民间见到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并不多。此枚钱币为曲须龙版大清银币,正面珠圈内为“大清银币”四个汉字,字体粗大,珠圈外上下缘分别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四字,两旁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壹圆”二字居中,外围是一曲须龙自上至右向左再向右环绕一圈,龙尾在右,下端是英文“壹圆”。此枚钱币形制匀整,色泽均一,包浆自然,图文考究,寓意深刻,线条流畅,文字秀气,纹路细腻,浮雕感强烈,精美异常,让其在同种类中更是脱颖而出,显得尤其亮眼,极具收藏价值。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以设计美观、制造精美、重量适中、币值适用,而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欢迎。今天对于货币研究者、收藏者来说却是很重要的一个币种,也可以说是中华民国铜元的主体品种,有着历史熏陶,是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物。此枚藏品为莲叶纹版双旗“开国纪念币”,钱面正面中央图案为“十九星铁血旗”和“五色民国旗”交叉而立,旗后有缨带,双旗寓意全国一统与民族大团结,上部镌“中华民国”四字,下部镌“开国纪念币”五字,左右饰以花纹。钱币背面圈内币值楷书“十文”,周环莲叶纹饰小麦穗。此枚铜币虽经岁月的无情洗礼,但仍然保存完好,色泽自然,铸造精美,原色包浆,钱文、轮廓仍可辨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历经百年风雨,此种铜币存世量极为稀少,尤其是品相好的更为稀缺,因此很受收藏爱好者青睐,未来升值潜力巨大。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全国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纷纷举行起义。与湖北毗邻的江西省立即震动起来,在同盟会员的策动下,同年10月23日,时任九江新军标统的马毓宝响应起义,成立了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府,为筹措各项新政经费,江西铜元局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铜材匮乏的情况下,为军政府铸造新式铜元—江西辛亥大汉铜币。此枚钱币为江西辛亥大汉铜币,铜币中心镌有阴文“赣”字和“大汉铜币”四字,上缘铸“江西省造”,下缘铸“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为干支纪年“辛亥”;背面“太极十八星旗”图案,外九颗大星,内九颗小星,中间为太极图,圈珠点缀; 图案上的九星原是当时的陆军旗帜上的标志,内外共铸十八星,寓有统一中原十八省,团结人民之意,目前此种钱币存世极其稀少,市面罕见,极具收藏价值。
1929年张学良主持东三省财政金融会议,为配合国民党政府推行新货币政策,针对市面缺乏辅币通货,决定于当年7月开始铸造发行东三省党徽梅花一分铜圆,而后自1931年东三省沦陷在日本占领期间,日本占领者多次强迫老百姓献铜,满洲“中央银行”柜台的铜护栏都拆下上缴,就连满洲国皇帝溥仪也把自己皇宫里供奉的佛像和窗帘帐勾都收集捐献用于“圣战”,经过这样惨苦历史洗劫的东北大地,能幸免遇难的东三省壹分铜币自然不多。此枚钱币为中华民国十八年东三省梅花壹分党徽铜元,该铜币正面上环列“中华民国十八年”,下列“东三省”,左右饰以花簇,中间珠圈内为国民党党徽;背面中间为壹分面值字样,左右分列两枝开满梅花的枝条。整体而言钱币形制匀整,色泽均一,包浆自然,图文考究,寓意深刻,线条流畅,文字秀气,纹路细腻,浮雕感强烈。钱币虽然经历了无穷岁月的洗礼,但纹路依然清晰可见,存留至今仍能保持此态,实属不易,从侧面彰显出高超的铸造工艺,极具收藏价值。
上述藏品均为实物拍摄(非专业拍摄,实物更为清晰),由江苏省南通市的民间藏家司先生提供,为祖传之物,这些老物件均是不可再生之物,收藏一件少一件,像这种存世量极为稀少的藏品,如今大多情况下已被占有,而且也只有在高端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它的身影,如果有缘相见,也算是一种奇缘了。